当前位置: 元宵节_上元节_元宵 >> 节日起源 >> 文化遗产石景山太平鼓的来源竟然是
小编的话:太平鼓是北京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舞蹈,历史上曾遍布京城内外、大街小巷,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历史渊源。石景山太平鼓是我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于年6月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京西太平鼓”的扩展项目。为方便大家对石景山太平鼓有进一步的了解,我们编辑整理“石景山太平鼓的来源”一文,以飨读者。
石景山太平鼓有男性鼓手女性鼓手,男性具有北方舞蹈的粗犷,现健在的80岁以上的老人们回忆,过去在村里街上打太平鼓的多是男性,如刘娘府,女性一般在自家院子内或者门口打,而不会走出很远。京城历史上,曾经有过禁止女性参与一些走会和歌舞的禁令,据《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的辑录,从康熙十年(年)开始,即有关于禁唱秧歌、驱赶秧歌艺人的法令:“凡唱秧歌孤女及堕民婆,令五城司坊等官,尽行驱逐回籍,毋令潜住京城。”即使是太平鼓道光年间北京也有过禁令,《清俾类钞》第三十七册“戏剧类”记载:“京师有太平鼓之戏,铁条为廓,蒙以皮,有长柄,柄末缀铁环十数,且击且摇,环声与鼓声相应,其小者,如碗如镜,为孩提玩物,更有大如十石瓮者,群不逞聚而击诸市,所致,鼓声环声喧笑声,耳为之震。道光时,有结为太平鼓会者,聚数百十人,着大羊皮袍,遇粲者,则群以袍围之,裹而奔。妇女号,则众鼓齐鸣,市人无围者,远近失妇女无数,抵暮,则挟至城根无人处,迭淫焉。往往至死,其幸生还者,又畏羞不敢告人。御史某知其害,奏禁之,复拘为首者数人,斩以循,而太平鼓之风逐息。”虽然近代历史上对打太平鼓有多种禁令,但位于京西古道上的石景山区民间依旧还是延续着耍太平鼓的习俗,因其基本都是本村人或本家族人,自娱自乐无危害性。
▲太平鼓传承人翟广孝表演太平鼓扑蝴蝶
▲学生学习太平鼓表演
石景山地区的太平鼓除了在春节前后耍鼓,古城村的太平鼓还有到妙峰山走会的习俗,古城村秉心圣会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从前的十档花会中没有太平鼓。村里的老人只在本村街上相聚而耍,但近十几年,才有太平鼓队跟随着秉心圣会上香队伍前往妙峰山走会。同时,模式口、北辛安、古城,衙门口和现在的苹果园街道太平鼓队都有被村内人家婚丧嫁娶请去表演的,包括商店开张、各类庆典等活动,有的可以收到些许报酬,以作为太平鼓队日常的活动经费。其实昔日北方一些太平鼓艺人,也有在村人红白喜事或庆典活动时被请去跳太平鼓的,那时在跳太平鼓的民间艺人中流行一句顺口溜:“羊皮鼓,把脸遮,有饭吃,有酒喝。”这是新中国成立前,一些民间艺人把太平鼓作为谋生的工具的写照。
太平鼓在石景山区村民中被视为吉祥之物,有“平平安安、顺顺当当”的寓意,包含着一年到头新春之际平安顺当的祈愿,太平鼓形如苹果,也有百姓把太平鼓称为平安鼓。正月打鼓,祈求一年里平安顺意。石景山区市级太平鼓传承人陈富敏说,耍鼓从腊月起,一直到过完年的二月二挂鼓。问及为什么挂鼓,她说二月二是太平鼓的生日,京西民间认为太平鼓是有生日的。
▲石景山区太平鼓交流表演
▲举办“太平鼓传承教育培训”
太平鼓特有的传统民间艺术魅力和古朴的情趣愉悦,使其在石景山地区广泛流传,过去民间没有人专门记载鼓谱,靠上辈老艺人口口相传和相互身受演示流传下来。年,开始全国民间舞蹈集成收集整理时,文化馆才对这一民间舞蹈进行专业性的抢救和挖掘,将本区西小府村、衙门口村的太平鼓曲谱记录下来,使得这一地域文化特色显著的民间舞蹈形态和音乐曲目通过书籍的形式记载下来,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北京卷》的石景山区鼓谱共7首,其中6首是过去的刘娘府大队西小府村的,一首是衙门口村的。收集工作从年一直持续到年。石景山太平鼓的历史久远,薪火相传至今,新中国成立后,逐渐把太平鼓舞这一民间舞蹈形式搬上了舞台,从庆祝新中国成立到五六十年代,以及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之时开始,在北京市及本地区举办的春节、元宵节的花会中不断表演。自发成立的各太平鼓队活跃在社区和村头,并进入到学校,年,杨庄中学把太平鼓列入学生的选修科目,由赵颖慧老师(女,现年37岁)辅导,习练学生已达数百人……石景山太平鼓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先后有北京市第九中学、石景山区古城街道、鲁谷社区和北辛安小学成为太平鼓的传承教育基地、示范点。(完)
本文节选自石景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第一辑《石景山太平鼓》
皮肤白癜风如何治疗治愈白癜风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