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_上元节_元宵

扶风老鼠馍为什么要做成nbsp

发布时间:2016-11-20 0:25:28   点击数:

扶风时政、扶风文化、扶风乡愁。加我0

◎作者丨西岐风岭扶风人

圈子话:城镇化眼下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加快着中国农村现代化的进程。随着现代化和城市文化的冲击,咱扶风的一些民间艺术、传统习俗也逐渐被人们冷落乃至遗忘。我们当然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这种变革趋势,只是好多事物承载了我们太多的记忆,人有时候难免会念旧,他的渐行渐远总会让人发点感慨。就好像这老鼠馍,其实未必每个人都爱吃,但想起老鼠馍,总会想起那个慈祥的我婆,或是物资匮乏的那些年,而勾起一段美好的记忆。当然这只是我的感受,毕竟好多年没吃过这种馍了。提起老鼠馍,你会想起什么?扶风乡党们都来谝一谝,快到文章底部分享你的想法吧!

老鼠馍是我们扶风元宵节的一种食品,以老鼠形状为主,有头有尾,以黑豆或绿豆为眼睛,出锅后各具形态,栩栩如生,内包油面、红糖、豆腐等馅。元宵之夜,月上中天,老人们在家宅六神前,燃烛上香供献。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老鼠馍是我们扶风元宵节的一种食品,以老鼠形状为主,有头有尾,以黑豆或绿豆为眼睛,出锅后各具形态,栩栩如生,内包油面、红糖、豆腐等馅。元宵之夜,月上中天,老人们在家宅六神前,燃烛上香供献。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在过去,人们将正月十五称为上元,七月十五称为中元,十月十五称为下元,合称“三元”。道教中则认为“三元”分属天、地、水三官的诞辰。

历史:元宵节起源于汉代最早称为上元节

  

元宵节起源于汉代祭祀泰一神,最早称为上元节。泰一神即太极,亦即上帝之名。

在正月十五夜祀泰一神最为隆重,从黄昏开始,通宵达旦用灯火祭祀。由此形成了后世正月十五夜张灯结彩的习俗。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为了弘扬佛法,宫廷和寺庙“燃灯表佛”,由此又有了方士神仙祭祀与佛教礼俗相结合的燃灯风俗。故每到元宵,城乡普遍燃灯,金吾不夜禁,士民们则踏月赏灯。

到了魏晋时期,人们欢度元宵又增添了祭门神,祀蚕神、迎紫姑等活动,使元宵节内容更趋丰富。据刘敬叔《异苑》记载:紫姑,姓何,名媚,字丽娘。山东莱阳人,为寿阳李景之小妾。由于受到主妇妒忌使她打扫厕所等脏污之事,紫姑不堪其苦,在正月十五夜投厕而死。其事感动天帝,遂命她主管人世间家庭之事。后世人们遂在此日刻木作紫姑形象,入夜在厕所或猪栏边迎接她。据说“迎紫姑”可以保佑合家大小平安。

  

隋唐时期元宵放灯沿前期旧俗又有了新的发展。届时京城和州县各放彩灯,鼓声喧天动地,百姓纷呈,士民盛装出游,观看灯景,可以说是上下共乐,万民欢腾。尤其在长安、洛阳两京帝王所居之地,更是热闹非凡。宫廷门楼前宽敞的天街更是吸引观众的中心地带。在这里灯火烛天,光照数里。丝竹交奏,响彻云霄。教坊伎乐一齐出动,或歌或舞,或表演各种游戏杂技。士民们盛服艳妆,徒步出游观赏。一些富贵人家则搭起高棚彩楼极目纵观。一时间广幕运云,车马骈至,欢乐沉浸在人海之中。

  

这其中又以唐玄宗在位时最为热闹,也最具有典型和特色。每年到了上元节,玄宗都会亲登勤政楼观灯取乐。装饰的灯树、灯楼年年花样翻新,百戏的节目亦是标新立异,样样俱全。《明皇杂录》载玄宗时的一次元宵节以缯彩结扎为灯楼,广二十四间,高十五丈。灯楼四周悬挂着珠玉、金银穗,清风吹来,发出铮铮的声响,灯上则闪耀着绘有各色龙凤虎豹腾跃的姿态。府县教坊则大陈山车、旱船、戏马、斗鸡等百戏。玄宗又令宫中女乐盛饰朱翠,穿着各色鲜艳锦绣服装,自帷幕中袅袅而出,载歌载舞。一时间箫韶共奏,鼓乐齐鸣。先后奏《破阵乐》、《太平乐》、《上元乐》等曲舞。又列大象、犀牛入场。象、牛起伏拜舞跪叩的动作皆符合音乐节拍。上行下效、贵族皇亲亦纷纷竞比侈糜。杨国忠的子弟们,每至上元夜,各树千炬红烛。杨贵妃姐姐韩国夫人作百枝灯树,高达八丈,灯树置于高山之上,入夜点灯,“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西京长安如此,东都洛阳亦不逊色。玄宗在洛阳时,大酉甫五凤楼下,命三百里内州县长官各率领乐人赶来集会。河内郡守带乐工数百人身服锦绣,坐的牛车蒙上虎皮或装饰成犀、象形状。仅此一点,即可见其糜费程度。苏味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正是这种景况的描写。

  

灯俗:打灯笼挂坟灯灯照四角转九曲等等

灯可以说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标志,人们在游街串巷的赏灯、打灯、闹灯中,既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又使自己紧绷的神经得到了放松。

  

灯笼民俗在我省民间也很有讲究。一般将正月十四晚上的打灯称为“试灯”(或玩灯),正月十五晚上的打灯叫做“闹灯”,正月十六晚上的打灯叫做“完灯”。

  

特别在正月十五晚上,是灯笼最为红火之时。小孩子们打(挑)灯成群结队地玩耍,大人们则燃放鞭炮,好不热闹。家家门前都是张灯结彩,大红灯笼高高挂起,院子里所有角落旮旯拐弯处都要燃点蜡烛,照明四角,谓之“灯照四角”,意思是到处都是光明,没有黑暗的地方。也有家人会打上灯笼,走遍全家所有角落,进行照明,以趋邪免灾。

我省扶风县一带人民,每年正月十五夜,家家户户的孝男孝孙会在自己家的祖坟上,悬挂一盏红灯,名曰“挂坟灯”,以示祭祀祖宗之意。在刚娶了新媳妇的人家,正月十五门前是要挂大红宫灯的。有些地方还讲究在挂一对主灯外,外加带一个小花灯,俗称“引灯”,是引导媳妇早生贵子的意思。对于新媳妇而言,一种讲究是要到娘家去“躲灯”(正月十四去十六归),一种讲究必须要在元宵节期间从娘家赶回婆家,亲手将婆母卧室里的灯点亮,以图搞好婆媳关系。

  

元宵节期间,我省的灯俗还有“放天灯”、“点火塔”、“转九曲”、“办灯展”等多种。大闹花灯是元宵节的特色,人们比赛着看谁的灯笼好,看谁耍灯的技术高,谁就光彩!而到处张灯结彩,则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和谐共进、安居乐业这一美好生活的最佳写照。

  

食俗:元宵(汤圆)米面茶伴灯馍拉魂面老鼠馍等等

  

既然叫“元宵节”,顾名思义,这几天的饮食,都是以元宵为主要食品,讲究全家团圆食用。元宵其味香甜,意味着日子过得美满香甜。

  

元宵节这天,关中人还讲究喝米面茶。米面茶是用米粉拌入清油、芝麻、花生仁、核桃仁等炒熟而制成的,类似清油。俗话说:“吃了‘五豆’就糊涂,喝了米面油才清醒。”意思是说,从年前腊月初五吃完‘五豆’(用五样豆煮成的粥)后,就糊涂了,不惜金钱,大办年货。为了讲排场,可能造成浪费。喝了米面茶后才清醒了,觉得这个年花费太多了,从此以后,要精简节约,勤劳生产过日子。铜川一带人民,元宵节期间,屋内处处点灯,灯旁摆放花馍,称为“伴灯馍”,象征着日子的红火。

  

在三原县,过元宵节当天,早晨吃粽子、麻花,午饭时兴吃“饺子面”(有面条和饺子),俗称“银线吊葫芦”,晚上才吃“元宵”。所制作的元宵,除自食外,还要连同麻花、粽子赠给亲友品尝。十五元宵日和各地饮食不同的地方,还有油茶泡麻花的习俗,觉其香、腻、酥,还可就上生葱节伴食,这算是三原名食。三原县马额、陵前等乡间,正月十五晚上,还有吃“拉魂面”的食俗。所谓“拉魂面”,即俗传一年开始,人们为了争名争利或什么纠纷,往往丢魂失魄,不顾及性命。现在坐下来全家人吃一顿“团圆面”,叙叙家常,老辈人叮咛晚辈人生要旨,吃面就像“拉魂”一样,要使他回心转意。故民间俗称其为“拉魂面”,寓意拉住丢失的魂,祈求福佑。

  

关中的有些地方,在正月十五的夜晚,还有一种独特的习俗,叫做“偷老鼠馍”。早在正月十二,勤快的主妇们就会蒸好一笼“老鼠馍”,“老鼠馍”其实就是各色包子,但是一定得做成老鼠模样:嘴巴是尖尖的,头上是用手捏成的两只圆耳朵;在一对耳下适当的面部位置用黑豆镶嵌两只老鼠眼睛;用剪刀剪出嘴巴的上下嘴唇;刻出胡须,点上鼻孔;鸡蛋形胖胖圆圆的身驱肚子;一条或者贴在背上;或者紧靠身体一则,用面搓成的老鼠尾巴;蹄爪是紧缩在身下肚子旁边的几道用刀刻成的印痕,象征性很强的印迹!整个“老鼠馍”的造型非常洗练、简洁、生动和形象!特别是镶嵌的那两只黑豆老鼠眼,使得每一只老鼠都活灵活现,滑稽好玩!馍蒸熟后,一定要阴干,除过自己家吃以外,一定要留够一定的数量,等正月十五晚供男孩子们“偷老鼠馍”时放置在神龛之处。

  

正月十五晚,等天一擦黑,小孩子们纷纷挑起红灯之时,正是大一点的男孩子们偷“老鼠馍”兴趣正浓的时候,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成群结队东家进、西家出地到处搜寻偷取各家各户放置的“老鼠馍”。这一夜,再没有谁比这些男孩子们玩得更加痛快淋漓了!据说,这一夜,家家放置的“老鼠馍”,被孩子们偷得越干净越好。这样意味着当年危害人类的老鼠将会减少。这就是为什么孩子们这一晚无论如何闹腾,大人们非但不去管束,反而还会为其提供物质(老鼠馍)基础的原因所在!以上“驱鼠说”是其一;其二即“驱邪说”,说是孩子们天真无邪,特别是十岁左右的男孩子,血脉正盛,健壮活泼,阳气十足,这些孩子们到院子里闹腾闹腾,那些暗藏的邪气、晦气、霉气等都会被统统冲走!实际上是取“以正压邪”、“镇灾驱邪”确保一家平安的寓意。这两种说法在偷“老鼠馍”的民俗活动中殊途同归,表达了人们一种朴素的信仰和愿望。

  

另外,在千阳、宝鸡一带,正月十五还有献锥把的风俗。相传党阁老有三个女儿,大女儿、二女儿都嫁给了官宦人家,唯独三女儿嫁给了庄稼汉。有一次党阁老穿了一身粗布衣服来看女儿,老阿公说:“他外爷官那么大,跟咱百姓穿的一样,别人都笑话哩!”女儿把这话给父亲说了,党阁老对女儿说:“我是偷着来的。你要知道我要明天来,你们烧开水都来不及,更不知要破费多少东西!”女儿说给阿公,阿公却说:“叫他外爷明天来,我还要给他擀臊子面吃哩!”党阁老第二次来的时候,就带了名御林军,前呼后拥来到了女儿家。一进门不说把人吓成啥样子,连灶爷也吓得从堂位上掉了下来,钻到窑窝里放的女人鞋子里藏了。此后,每年到正月十五祭灶爷时,灶爷怎么都不到神龛上去坐,人们就推想灶爷大概在女人鞋里钻着哩,就想把女人鞋放在灶爷神龛上供起来。可这又不雅观,只好用面捏了个鞋样子的馒头,起名叫锥把,灶爷这才从鞋里出来了。后人们为了好看又把女人鞋演化成一只老鼠样子。直到今天,每年正月十五家家都献老鼠模样的锥把呢,而且还传说,谁家献的锥把肥大,来年他家的麦粒就大。

延伸阅读:家乡的老鼠馍

来源:新机职工之家(xinjigonghui)

在我的家乡扶风县,正月十五有一种独具特色的节日风味食品——老鼠馍。每年正月十五,家家都要蒸老鼠馍,元宵之夜,月上中天,各家各户在宅院六神前,燃烛、上香、供献老鼠馍,以表示感谢六神保佑,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早在正月十二,勤快的主妇们就会蒸好老鼠馍。老鼠馍就是把包子做成老鼠的模样,内包有油面、红糖、豆腐等馅。头上用手捏成两只耳朵,在一对耳朵下方适当的面部位置,用黑豆镶嵌两只老鼠眼睛,用剪刀剪出胡须,捏出鼻子,揉搓出鸡蛋型胖胖圆圆的身躯肚子,在身躯的后面搓出一条老鼠尾巴,脚爪是紧缩在身下肚子旁边的几道用刀刻成象征性很强的印痕。老鼠馍的造型别具情态,体型各异,栩栩如生。特别是镶嵌的那两只黑豆老鼠眼,使得每一只老鼠都活灵活现,滑稽好玩。小时候,妈妈蒸老鼠馍的时候,有一道工序留给我来做,那就是镶嵌黑豆老鼠眼,我总是悉心地挑好各种黑豆,有长条的、圆的、扁的,不一样的黑豆镶嵌出的眼神就不同,出锅后的老鼠馍生动形象,那神态真是萌呆了。老鼠馍有些用红萝卜条封住嘴巴,有些不捏嘴巴,无论那种做法都是祈求老鼠勿伤庄家,以保来年丰收。馍蒸熟后,一定要阴干,除过自己家吃的以外,一定要留够一定的数量,等正月十五晚供六神时放置在神龛之处。

孩提年代,元宵之夜,还有一种独特的习俗,叫做“偷老鼠馍”。正月十五晚上,等天一黑,孩子们纷纷挑起红灯笼之时,是大一点的孩子们偷老鼠馍兴趣正浓的时刻。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成群结队的东家进西家出,到处寻找偷取各家各户放置的老鼠馍。这一夜,再没有谁比这些孩子们玩得更加痛快了。据说,这一夜家家放置的老鼠馍被孩子们偷得越干净越好,这样意味着危害人类的老鼠将会减少。这就是为什么孩子们这一晚无论如何闹腾,大人们非但不去管束,反而还会为其提供物质——老鼠馍的原因所在,这也叫驱鼠。另外,孩子们到院里闹腾闹腾,那些暗藏的邪气、晦气等都会被统统冲走,实际上是镇宅驱邪保佑一家平平安安的寓意。这种说法在偷老鼠馍的民俗活动中殊途同归,表达了人们一种朴素的信仰和愿望。

在家乡,出嫁的女儿第一年要在娘家过正月十五,吃娘家妈做的老鼠馍时,妈妈一定会叮嘱先吃老鼠的尾巴,这样会早得贵子,多生贵子。不管这种习俗始于何年何月,都表达了长辈们对子女、对美好生活的良好祝愿。

至今,家乡蒸老鼠馍的习俗还在沿袭传承,百姓朴素的愿望和祈求吉祥的心愿做为一种民俗将源远流长。

PS:最后,发几张老鼠馍的照片诱惑下你??????!









































白癜风的病因有哪些
白癜风的病因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ruitoys.com/xgcs/195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