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元宵节_上元节_元宵 >> 基本简介 >> 元宵节绘本故事打灯笼
大家新年好呀,农历新年即将过去同时也意味着元宵佳节即将到来,今天海平老师给大家介绍一本有关元宵节的绘本。
《打灯笼》这本书的画家,由博洛尼亚书展插画得主朱成梁所画。画中有雪、有灯笼、有孩子,童趣在画面中流动,年味在灯笼中闪动。北方过年常常下雪。或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而降;或于严寒的清晨,一觉醒来,人们惊讶于天地间一片浩然。第一页是整齐的民居上覆盖着洁白的大雪,仿佛晶莹的童话世界,不是一说童话就是北欧、丹麦,童话也在我们身边到了正月初一,十里八村便开始走亲访友,祝福新年。田野上阡陌纵横,人们你来我往,咯吱咯吱走在雪地上。在年味开始变淡的正月初五,招娣终于盼来了舅舅。和往年一样,舅舅送来了一对灯笼。在雪地上打灯笼要十分小心,怕地滑跌倒,又怕风吹烛灭。村巷里,夜色如海,早有许多灯笼,如点点渔火,远远近近,起起伏伏。“招娣!”好朋友风儿在叫她。“唉——”招娣连忙举起灯笼应了一声。于是,几个小伙伴们来到一处,目光落在彼此的灯笼上。“哇,你的是牛粪灯笼,好好看!”风儿指着招娣的灯笼说。“你的是莲花灯笼!”招娣瞪大了眼睛。“看我的火罐灯笼,是我舅舅今天给我送来的。”慧慧把她的灯笼挑得高高的。看完灯笼,小伙伴们便打着灯笼在村巷里游走。“呼”的一阵冷风,大家惊叫了一声,慌忙去护灯笼。小火苗一阵摇曳!风过之后,才重新站稳,灯笼却灭了。巷子那头也有几盏灯笼,招娣她们朝那边走去,快到跟前时,听见了男孩儿的声音,慌忙停住了脚步。那几盏灯笼趾高气扬地过来了。就在招娣她们刚看清对方的脸时,男孩们冷不防用自己的灯笼朝他们撞去。在女孩一片惊叫声中,他们哈哈大笑着跑开。夜越来越冷,村里静得连犬吠声都听不到了。“蜡烛快烧完了。”风儿说。招娣望着灯笼里剩下的一点幽光,却站着不动。“招娣,几点了,还不回来!”听见妈妈急切的声音,她们急忙往回走,边走边约明晚早点出来。
转眼之间,已是正月十五。清晨,在一片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招娣醒来。鞭炮声听起来不像大年初一那么热闹,有点凄凉,仿佛在说:“年过完了,年过完了!”整整一天,无论做什么招娣心里总是空空落落的。
这是最后一晚打灯笼了。太阳刚落下去,招娣就点亮灯笼出了门。一盏盏红灯笼,一阵阵笑语声,晃晃漾漾地浮在暮色苍茫的村巷。空气中闻得到鞭炮留下的火药香。“招娣!快过来,我们来玩转圈圈。”风儿喊道。招娣快步走了过去,风儿、慧慧,大家都来了,灯笼围成一圈。火罐灯笼、莲花灯笼、牛粪灯笼,所有的灯笼都被其他灯笼照亮。“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大家一边转圈一边唱歌。月亮渐渐升高。大家转累了,就站着看围成一圈的灯笼。“碰灯笼了!碰灯笼!”不远处有人在喊。循声望去,巷子那头许多灯笼摇摇晃晃地碰在一起。
晚上,外面一片寂静,招娣躺在炕上,心里充满了说不出的失落。“年就这样过完了吗?为什么不能一直过年呢?”打灯笼的好多回忆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泪眼朦胧中,她的牛粪灯笼又亮了起来。那团柔和的光,渐渐填满她的心。她想起去年正月十五晚上,也是这样难过,不是今年又过年了吗?
“明年还会过年啊!”想到这里,她的嘴角浮出了一个浅浅的笑。在那团灯笼的亮光中,她进入了梦乡。
正月正,打灯笼
陕西关中民间的风俗“打灯笼”,可追溯至汉代上元节的习俗“燃灯”
自汉代以来,历朝历代均沿袭不衰,燃灯时间也因时因地略有参差。民间一般从正月初三起,开始送灯笼活动。灯笼的样式以宫灯(圆灯,火红色,故俗称火罐)、盆灯(因其形如牛粪,故俗称“牛粪”)为主。
一般是舅舅送给外甥,送一对灯笼,10根蜡烛,连送12年。孩子接到灯后,每晚打灯笼成群结队玩耍嬉闹,直到正月十五。这是一年灯节的最后一夜,故称“完灯”,意思是今年的灯节已尽。因此每个小孩都会尽情玩灯,直至把灯烧掉——民间习俗认为,如果来年打旧灯笼,舅舅就会得红眼病。
小朋友们,如果年过完了,也不要失落,因为明年照样会过年,你也会长大一岁。最后愿大家
身体安康,得偿所愿,并拥有所有的晴天和美梦。
END元宵节快乐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