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元宵节_上元节_元宵 >> 节日活动 >> 霸屏央视近40分钟滁州这里惊艳全国
明光
女山湖镇,北依女山湖,南连七里湖。这里不仅与江苏隔湖相望,且东临淮河,区位的优势与水韵的滋养,使得这座水乡小镇,自古物阜民丰,商贾云集,在皖东闻名遐迩。
早在汉朝初年,朝廷便在女山湖镇单独设县,为“淮陵”县。女山湖镇遗存着一座的古庙大寺。相传,宋嘉祐年间,宋仁宗曾在这座庙中避暑,遂更名为“嘉祐禅院”。在清乾隆《盱眙县志》中,记述了明光境内的一座山,因朱元璋的降生而得名“明光山”。《圣祖灵迹记》碑上也曾记载,明太祖诞生于镇北跃龙冈,名山曰明光。文中提到的“跃龙冈”,即今明光市城西的赵府村一带。
年,民国政府在这片土地恢复县治,为嘉山县;年,撤县设市,“明光”一名,在新时代的发展进程中,成为了这座城市永恒的文化标志。
“流星赶月”舞步轻盈淮河两岸的民间,自古流传着一个神话故事,这就是“二十八星宿夜保刘秀下南阳”。它讲述了东汉时期,王莽篡汉,后来的汉光武帝刘秀夜渡南阳,起兵光复汉室的故事。
古老的传说随着淮河水,邂逅了一座世外桃源般的小镇——津里镇。清道光年间,由于淮河两岸灾祸不断,为了祈愿平安,津里镇的文人们便将“刘秀下南阳”的传说融入到元宵节庆的花灯表演中,创作出当地独有的花灯舞蹈,名为“流星赶月”。
谭建,是流星赶月的第五代传人,他所带领的这支表演队伍,每年要从大年初一,一直表演到正月十五。
为了表现“刘秀夜走南阳”的故事,流星赶月有着丰富的艺术造型。手持“紫微星”者,饰演汉光武帝刘秀,手持“月亮”者,饰演玉兔。而环绕周围的表演者,人人挥舞着双球花灯,代表着护卫刘秀的“云台二十八将”。
年,流星赶月被列入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丰收锣鼓铿锵激昂
在明光,每逢丰收时节或是重要节庆,喧天的锣鼓声便会传遍潘村的整条街巷。程文林自12岁学习丰收锣鼓,从祖辈传承到他这里已经是第五代了。如今,他所带领的程家班是当地几乎仅有的丰收锣鼓的表演队伍。
区别于传统的北方锣鼓,明光丰收锣鼓融合了更为生动的表演场面,雄壮的方阵造型,威风气派,既敲击出黄土高原的粗犷豪迈,也演绎着绿野江淮的诗情画意。
十余年间,程文林悉心研究,将曲式单调的“小五番”节奏,加入更为气势磅礴的节奏变幻,丰富了鼓乐的层次,排演出了具有舞台表现力的锣鼓表演。
年,在第二届中国农民歌会开幕式上,高亢激昂的“丰收锣鼓”吸引着全场的目光。
剪纸艺术传承创新
千百年来,渔民们逐渐告别了淮河上的漂荡生活,古时淮河的水运便利,将北方的剪纸技艺融入到当地,昔日渔民风俗中古老的刻纸艺术,演变为今天融合了剪、刻、镂多种技法的明光剪纸。
朱明位出生于当地剪纸世家,自幼就表现出极高的天赋。在他的裁剪下,无论是花鸟动物还是人物肖像,总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当地人赞誉他有一手“花剪子”。
明光人常说“一幅剪纸,就是一个故事”。这幅名为《祥霭盈庭》的作品,展现了当年渔民们进行祈福仪式的情景。
“阳剪”技法,可以粗犷地勾勒山水人物的造型,而“阴剪”技法,可以细腻地呈现人物的神态,事物的细节。
朱明位将小篆、隶书等字形与图案相结合,独创了“以画套字”的剪纸技法。这是一幅汇聚了“寿”字百余种书法字体的作品,名为“百寿图”,它是朱明位迄今创作的,图案最大最复杂的剪纸作品。
年,朱明位代表明光的剪纸艺人,应邀参加了第六届中国农民歌会全国民间剪纸艺术展,他所创新的书法剪纸艺术,受到了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ruitoys.com/jrhd/12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