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元宵节_上元节_元宵 >> 节日活动 >> 元宵常识我知道,我用彩笔画元宵
元宵常识我知道,我用彩笔画元宵
正月十五,
元宵佳节,
灯火钱塘三五夜,
明月如霜,
照见人如画。
今天,
愿人月两团圆。
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元宵节的由来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开灯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开始“试灯”,十五日夜为“正灯”,民间要点灯盏,又称“送灯盏”,以进行祭神祈福活动。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习俗也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元宵节习俗吃汤圆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赏花灯赏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起源于汉明帝永平年间,在唐代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各式各样精美的花灯汇聚街上,令人目接不暇。点燃花灯,伴随美好的愿望放入河中或是飘散在空中,祈福许下愿望能实现。因此,元宵节也称为“灯节”。
舞狮子舞狮子,又称“太平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
踩高跷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就已经出现。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
绘本里的元宵
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关于元宵节的绘本故事也有很多,一起了解一下吧!
《元宵节的故事》《元宵节的故事》讲述了西汉时期的文学家东方朔,通过自己的办法,帮助一位名为“元宵”的宫女与家人团聚的故事。在阅读绘本中,让孩子们体会到了东方朔的聪明才智,了解到了元宵节的风俗习惯。
《元宵节》《元宵节》讲述了关于元宵节的故事,这本书的封面采用的是我们喜闻乐见的元宵活动,有舞龙、舞狮的画面,能吸引学生的的阅读兴趣。首页图画精美,充满童趣。
《饺子和汤圆》绘本的主人公就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美食饺子和汤圆,饺子和汤圆化身两个可爱的小宝贝,两个宝贝之间的对话让孩子们知道了饺子和汤圆的特点,还有汤圆和饺子相似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让孩子在幽默的图画中认识了我们的传统美食。
诗词里的元宵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节的诗句数不胜数,如今读来仍趣味无穷。我们一起欣赏,品味古人笔下的元宵节。
手绘元宵为了迎接一年一度的元宵节,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在假期里的各年级学生们,用手抄报的方式迎接佳节,表达内心的美好祝愿。元宵节快乐!
在手抄报的制作过程中,学生们了解了元宵节的相关知识,感受到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天上月,歌声欢;
花灯照,烟花璨;
汤圆闹,人笑颜;
祥和地,庆团圆。
文稿:张曦涓
编辑:王庆芳
审稿:何培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