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元宵节_上元节_元宵 >> 节日内容 >> 平凡的世界
序章
这篇文章中,我没有刻意化的描述什么,也没有哗众取宠的故事,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在工作与成长的过程中,我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一遍遍的冲刷着我那坚硬的成见和固有的认知,不断地摇晃着我的思想。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因为,成长是一个真实的过程,而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年的初夏,同事3人开着公司的面包车去我负责的区域开展培训工作,天热,路边有卖西瓜的小贩,下车,问瓜甜不甜,卖瓜的大叔很热情,直接切开了一个西瓜让我们尝;瓜很甜,凉凉的,是那种沁人心脾的舒服。一阵微风拂面,头顶的柳枝轻轻摇曳,我吃着瓜,望着远方翠绿色的山峦,心想,幸福原来可以如此简单。深吸了一口气,妈的,这就是我喜欢的生活与工作啊!
至今依然记得年看《舌尖上的中国》时带给我的那份惊艳。在第二部第七集《三餐》中介绍了一对夫妻,原是在北京上班的白领,后被大理那种慢节奏、逆城市化的生活所吸引,而移居大理。城市化进程中,有太多的人或主动或被动的选择去往大城市发展,找寻工作或只为谋求生存。而在逆城市化下,也有许多人选择逃离,摆脱庸俗成功学的困扰,去追求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做回自己。就如同采访中女主角所说的:“粗茶淡饭,不一定苦闷,别人眼中的虚度生活,在我眼里却是无比珍贵的时光”。看到这时,心被触动了一下。节目结束时,旁白响起:“如果要到先辈的智慧中寻找答案,他们或许会这么告诫,我们短暂的一生,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看到这里,心又被扎了一下,感觉懂了什么,又好像什么也没懂。看完这集,我在本子上写下:看《舌尖上的中国》,总有一股莫名的感动萦绕于心间,说不清、道不明,但却是那么的真实,我想:这是只属于中国人的情感。此后几年,这一集我重复看了好几遍。
多年后,年的10月,由舌尖1、2原团队制作的《风味人间》在腾讯视频热播,我掐着时间看完了第一集,嗯,没有让我失望,还是那个味,还是那个感情。那晚,我在本子上写下:最喜欢的纪录片之一,每次看舌尖1、2季,都有种莫名的感动萦绕心间。在我看来,美食、食材,不仅仅只是一道食物,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符号,人文精神的传承,以及人与自然的平衡与相处。
1.那唏哩呼噜的吃面声就是活着
《舌尖2》上映的那年,是我最落魄的一年。急急惶惶如同无家可归的孩子一样,辗转全国多个城市,换了五六份工作,却始终找不到归属感。期间,在上海做过两个月的农民工,工作内容是水电安装,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六点到达工地开始工作,下午五点半下班。午饭就在工地附近解决,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催生了一群专做盒饭的小贩,一盒7-10元,荤素不等;无法保证营养与安全,填饱肚子才是第一考虑的。工地大多都有专门的住宿场所,有的是多个工地组合在一起,我所在的宿舍群,有两千多人,无数栋白色简易房组成的两层楼矗立在一起。来这里打工的,多是安徽、河南、四川、江苏苏北几个地区的,各个年龄层都有,从18到60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辛酸与无奈,都有自己的迷茫与困惑;有人把这些转化为干活的动力,逼自己去拼搏;而更多人,则是没有什么想法,干活只是为了让自己生存下去,让家人生存下去,如此而已。中国这十年来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给无数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与财富机遇,同时也催生出了一个高达2.65亿人的庞大农民工群体,这个数字已经相当于美国的人口总和了。有人的地方,总是不缺乏故事,形形色色的人群,离奇古怪的事情,每天都有听说;有人诉说,有人倾听,掺杂着啤酒瓶子滚落地上的咕噜声,和搓麻将的哗啦啦声。日子久了,我注意到对门有个男人,约摸四五十岁的年纪,每天早上起床都能看到他拿着一个水瓢在吃面条,纯的,只有面条,没有任何菜,只是把面条煮熟而已,可能有撒些盐,一瓢接一瓢的吃,唏哩呼噜的大口吃,一会儿光景,就能吃三瓢。见我看的久了,便抬头冲我一笑,我报以微笑与点头,拿着头盔去工地,身后他吃面的声音唏哩呼噜的传来。后来,听说很多苏北人都是这样,几个馒头加咸菜就能解决一天的吃饭问题,一个月只花块钱,这是年的中国!这些人大多都是四五十岁的壮年,拼着命把攒下来的钱给老家的子女。听说,他们有可能活不过六十岁,即使活下来了,也是疾病缠身,风烛残年。说这些的人,一脸的平静与麻木,他们早已习惯,好像在说的是古老而遥远的故事一般,荒诞而又真实。再后来,知道了他是安徽人,家里小孙子刚出生就有重疾,治病花光了家里的每一分钱,所以,他跑来工地,奈何自己又没有技术,只能做打杂的小工,一天元,他拼尽全身力气想要省下每一分钱,好把这些钱给老家的孙子治病。看的次数多了,便搭起了话茬,每次都是闲聊,我没问,他也没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楚与辛酸,有时候,意会即可。后来在工地,中午吃饭时我约他一起,我买份红烧肉米饭,吃饭时我说我不喜欢吃肥肉,你帮忙把这些肉吃了吧,我吃这里面的菜就好,他很高兴的把肉夹去吃了,他要的只是一份白米饭,因为便宜,只要2块钱。如此过了几天,有次,在干活时,一捆电缆意外的从斜坡上面滚落下来,重达一吨的电缆架子,速度极快,他就站在下面,看着向他滚过去了,就是不动,最后紧急关头旁边的人反应过来一把把他拉了过去,这算是有惊无险。惊吓之余,多数人都明白了刚才是怎么回事,在工地,因工死亡的,家属能得到一大笔赔偿款,这笔钱,够很多人挣一辈子了,很多人都说他想钱想疯了,连命都不要了,他不解释,也不说话,脸上的那种平静与淡然让人心惊!后来,人们经常听到他在自言自语,要是被砸死多好啊,大家说他神经了。我看着这一切,除了每天中午喊他一起吃饭外没有再说其他的。再后来,我离开了那里,不知道他将会怎么样,就如同那几亿农民工不知道自己的将来何去何从一样。这是如此的真实,真实而又荒诞,而这,就是生活。
2.那片灰暗的世界,反而成了我精神成长的荒原
曾经的自己,年少轻狂,总是梦想仗剑走天涯,总是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一身的锐气,但也一身的尖刺,性格中那尖锐的部分盖过了其他。身边的人如入棘林,无所适从,而自己还感觉良好。年5月13号下午6点左右,因为自己的盲目自大,导致一场意外,右脚跟骨骨折。之后,经历了各种曲折离奇、鬼使神差的半年后,我被医生判断为创伤性塌陷骨折,因为恢复期的一个失误,下地走路太早,造成右脚跟骨塌陷,比左脚矮了几毫米,且时间太久,已经定型,所以,我可能一辈子都不能再跑步,也就是说,我失去了奔跑能力,成了残疾人,同时,右脚根部的创伤性阵痛也将伴随我一生。我永远医院时我的心情,糟糕到了极点,世界一片灰暗,看不到一点希望,就像一个巨大的泥淖,我一点一点的沉了下去。
直到年春节过后,我才重新开始生活。从受伤那天开始,将近两年的恢复与求医问药一直持续到整个年结束。人生中最好的年龄,我是在一片灰暗中度过的。那两年,是我最低谷的时候,什么也做不了,没有工作,疗伤与漫长的时光消耗光了身上仅有的那点可怜积蓄。漫长的时光中,我读了大量的书,看了许多部电影与纪录片,借此打发时间。从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系列到丹·西蒙斯的《海伯利安》四部曲;从余秋雨的《千年一叹》到乔纳森·弗兰岑的《自由》;从舌尖上的中国到肖申克的救赎等。若是没有这些作品的陪伴,真不知要怎么渡过那漫长而又黑暗的日子。
多年后,在异国他乡一个云卷云舒的日子里,我在思考这些年的经历后写下:人生需要挫折,每次重创往往能带来深层次思考,人在反思后所采取的改善行为将会重塑自己。
人,前半生就是一个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每一次重新认识都会带来新的改变。只是,这么大了才认识到这点,才开始改变,实在惭愧!
3.在黑暗中那跳动的烛火
年秋,旅行西藏时在拉萨莲花青年旅舍(原名:陆标,没记错的话)认识了一位研修佛法的友人,我们住在一间屋子里,我俩的床并排放着,中间隔了个走道,屋里同时还住的有其他人,能记得的是有三个从云南骑行到拉萨的人,其中一个打算几天后启程骑行青藏线。或许,缘分就是这么奇妙,又或许,冥冥中真的有一股力量在安排这一切。我和那位友人认识于客栈四楼的书吧内,当时,我只是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坐坐,正巧他也在,桌的对面坐了两位美女,在手工穿线一些工艺品的珠子,可以在拉萨街头卖。他正在看一本书,好像是《论语》,我注意到在桌上的几本书中有本《鬼谷子》,便随口说到:你也看《鬼谷子》啊,好巧,我也看过。他听了后挺感兴趣,就与我聊了起来。聊了几句鬼谷之道,看看对面的美女穿珠子正认真,想着打扰人家挺不好意思的,便一起回屋,正好没有其他人,于是海阔天空的聊了起来。从鬼谷子的捭阖之道开始,聊了很多,除去睡觉与吃饭的时间,我们聊了两天两夜,从论语到大学、中庸,从国学释儒道到全球的宗教演变史,从孔子到南怀瑾先生,从人的主客观判断与意识形态等等;期间还聊了他的工作,以及他的佛法之路,多数时间,都是他在说,我在听,就如同明师与求知者一样,一个授业解惑,一个悉心聆听。第二天午饭后,走在回客栈的路上,谈到当下的社会风气时,我说了这么一句话:人们都说受困于环境,环境改变人,人只有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却殊不知,何为环境?何为人?这些词汇都是人类所创造,世界本来之初,没有任何掺杂,国家由人构成,人们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各个团体、社会,所谓的各种风气,也是由人们自身创造而出,环境由人创造,有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环境;那么又何来环境改变人之说?如若我足够强大,那么我就可以创造出自己想要的环境。他听了后深表赞许。
一年后,我读白岩松的《白说》时里面有段话:再听罗大佑的歌时,回想往事,才发现,我们在改变世界的同时,世界也改变了我们。读到这段话时,心被触动了一下。
第三天早上,我因为有事按照原计划去了后藏日喀则,他留在拉萨继续他的修行之路,七天后,他按事先规划好的路线去了尼珀尔,开始他的七国修行之路。大概三个月后,他结束旅行回到了昆明,后来,他去了深圳,再后来,我们失去了联系。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该发生什么的时候就发生什么,就像他所说的:这一切都是一个缘,你我相遇,说明你与佛有缘,我有义务为你布道解惑,至于你听不听,那是你的权利,缘分既了,从此天涯别过,有缘再见。
多年来,他那犹如明师一般的哲理,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在我一次次面对困惑与抉择时,帮助我找到自己,做出合适的判断。那年秋天,正是我身心疲乏、极度焦虑的时候,那年,我选择了一个巨大的错误,跑去西藏,也是有点逃避的想法。他那明师一般的哲理,给当时我那极度焦虑的内心注入了一股清泉,让我平静了下来。
几天后,我回到了拉萨,机缘巧合下,在一个叫废墟的寺庙里,看到了格桑花,也看到了那座已成为废墟的古老寺庙,虽已破败,却也挡不住那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在那里,认识了一位老人家,名字叫洛珠,我们管他叫洛珠大叔,老人家七十多岁,老伴于两年前去世,子女们有一个住在拉萨市区,经常会去看他。大叔爱喝啤酒,就那种瓶装的拉萨啤酒,一天能喝十几瓶,不怎么吃饭。听他说,这座寺庙,年代很久了,建寺时间比布达拉宫还早,毁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一场暴雨后;据说,里面埋着很多宗教书籍与物品,至于为什么不发掘,老人没说。我们驴友几个陪老人家聊了很久,我与大叔并排坐一起,迎着太阳晒了两个多小时,喝了五六瓶啤酒,脸红扑扑的,不知道是酒精的作用还是太阳晒出的高原红。
照片拍摄于年10月27日,拍摄人:驴友烟火
离开西藏后,回到了我所在的城市,很快找到了一份工作,半年后,发现正是自己喜欢和擅长的,工作起来便更加得心应手,此后三年,一直处于一个平淡期。这期间,认识了很多人,也学到了很多,我想,这正是我所要的。
4.生活本身就是矛盾密布
我曾在另一篇文章中写下过这三年的工作与生活:在年元宵节的晚上,同事几个人踏遍了半个南召城,男男女女欢声笑语,这是属于年轻人的天下。那晚,几乎整个南召城的人倾城而出,游走在各个街道上、滨河路上,享受这短暂的欢愉时光;我身处其中,笑看这人间烟火。
年元宵节的晚上,我坐在老车站外马路边与几个卖周黑鸭的、快餐的喝酒,大家并不熟识,只是我经常买他们的菜与饭吃;那晚,四个年轻人,五瓶白酒,吃掉了周黑鸭那位兄台一大碗的菜,听他们聊着我所不知道的江湖与生活。周黑鸭的菜需要每天重复做,以保证菜品新鲜,每天上午去菜市场采购,下午卤制,旁晚出摊,每天要守夜到凌晨一点多才收摊,有时候,能熬到凌晨五点,每日重复,一年虽说能收入十几万,但个中辛酸,只有体会过的人能懂得。记忆最深的一句话是:酒喝一半时,周黑鸭那位兄台说:“太累了,但是不敢休息,因为只要一休息,就会连着几天生意不好,趁年轻,累点没什么,我不信我活不过40岁。”听完这句话所有人默然,唯有干了杯中酒,因为,只有杯中的烈酒能够冲淡这浓稠的辛酸。这就是生活,虽然辛酸,但仍要负重前行,虽然太累,但仍旧充满希冀!古龙的江湖,令狐冲的酒,这杯酒,可以慰风尘!次日,一同事很惊奇的问我昨晚是不是坐在老车站外与几个陌生人喝酒,我笑答:是的。那位仁兄一脸的匪夷所思,我笑了笑,没说话。
年秋,看《风味人间》时有一集《江湖夜雨》讲述了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江湖大佬,在人生失意、经历酸甜苦辣一切归零后,能够云淡风轻的换个地平线重新升起,就像他说的:对现在的状态很满意,现在的我可以去大排档吃一碗面,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李嘉诚行吗?他马云行吗?惊诧于他说这句话时的那份从容,这是经历过人生的大风大浪后才会拥有的宝贵人生财富。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句话,形容他极为贴切。
5.不要问我为何如此眷恋,只因我深沉地爱着这片大地
一路走来,我与很多人接触,去了很多地方,大多穿行于各个乡村间,每日面对长天大地,工作上的延展性,让我得以接触广阔的天地。内心深处那蒙昧的石坝渐渐崩塌,就像蚕蛹要经历痛苦的蜕变一样用力的舒展开来,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
年秋,我工作调动去了新野,就是历史上诸葛亮火烧的那个新野,传说源自于三国时张飞每日练兵所发明的板面,至今依然是新野县的标志性食物,另一样是窝子面,也就是湖北的热干面。同来的还有另一位同事,此后的工作中,慢慢的我了解到:在中国近年来如火如荼的城镇化进程中,新野的反应,最有代表性;一个户籍人口84万人的县区,每年外出务工、流失人口预估达到50%以上,全县12个乡镇中青年人极少,留下的多是妇孺老幼。这个现象,在全国各地都可以看到,只是,有些地方的数据,是那么的触目惊心!因为环境因素,新野地处白河中下游的一片平原之上,地少人多,且种地极易受天气影响,不是大旱就是水涝,种地的辛苦,可想而知。人们借助现代机械化与高科技的力量依旧战胜不了环境所带来的压迫,生存之下,有人选择逃离,有人在坚守,还有更多的人徘徊在逃离与坚守之间,望着那日渐颓废的故乡,满目的苍凉与不舍。偶然一次在与当地同事的聊天中无意间想起,多年前在书店里看过一本书,一名国家地理摄影师马宏杰所写的《最后的耍猴人》,讲的是中国最后一批耍猴人的生活,书中的主人公好像就是新野人,赶紧上网查看,果然是这里。樊集乡冀湾村,鲍湾村,所有的故事发源地都在这里,传承几百年的猴戏文化源自这里,曾经遍布中国大江南北多达80%的耍猴人也都出自这里。完全真实的摄影纪实,一本真实到让你凝重的书,记录了基层百姓的风雨人生。第二天,导航驱车前往,从省道一路往北,看到路左边有块石头上刻着‘车湾村’的旁边有条小路,拐进去,直走几公里就到了第一个村子的文化广场,路的两边是大片的土地,种植着玉米。那天,下着小雨,道路上没什么人,广场上也没有人,能看到远方的田野里还有人在劳作,开车穿过了村里的很多条路,并没有看到任何疑似跟猴戏有关的证明,村里偶尔能看到少数人家开着门但屋里也只有老人在静静的坐着,多数人家都是大门紧闭,看上去似乎好久没人住了,一片萧条景象。带着疑惑,去下一个村子,终于在村口的小广场看到了‘中国猴戏之乡’的字样,同样的也是没有人,寂寥的只能听到空中细微的雨声和田野间的蛙鸣。直到快出村子时终于看到了确切的实物,一个猴戏表演的小院子,看上去倒是像模像样的,这应该是最近几年有人出资建设的,因为真正的耍猴人都是行走江湖的,猴子与人一起吃住,一起闯荡江湖。但也是大铁门紧闭,里面似乎没有人也没有看到猴子,门前一片落叶与泥泞,应该是很久没人打扫了。我在那里停留了很久,想了一会儿,给同事发了一条消息:中国的猴戏之乡,传承了几百年的文化遗产,在现代化的社会进程中却也慢慢的消亡了,只因属于他们的时代已经过去!在中国,在你我看不见的地方,有很多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中的民间中国。曾经的江湖中,猴子和人同吃一锅饭,同睡一张床,结一辈子的伴,行走江湖,赚钱养家。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年的风吹麦浪季,我开车走在田间的乡道上,路两边是大片大片的麦田。时值端午前后,麦穗已经金黄,在阳光的暴晒下一个个低着头,像谦虚的长者一般,空气中弥漫着麦香味,一阵微风拂来,大片的麦田就像波浪一样起伏着。我眺目远望,身处这长天大地中,猛吸了一口麦香味,心想,这就是生活啊!
17年冬,之前区域的一个老同事冀哥辞职离开了,走的时候给我说:三年了,走了,没意思了,他说,这份工作我最多只付出了20%的精力,不想再这么下去了。18年春末,一起到新野的搭档何鑫提出要调回原区域,两个月后,辞职离开了;给我说:一切都变了,干着没意思了,失去了动力。冬天的时候,我也走了,离开了我曾经热爱的和喜欢的,因为没意思了,找不到动力。
年最后一天,回了老家;我在日记中写到:天空少了雾霾,清冷的厉害。离开了车水马龙的都市,回到了似已被遗忘的荒山,古刹,原野,乡村,炉火,陋室,这样一份冷冽的清净地。厚重的大地承载着无穷无尽的故事,不言不语,默默的承托着我们,我们的索取,我们的诉求,我们的希冀。生活仍然继续,未来,我们都在路上!
6.在路上
后来,冀哥开始做生意,辗转于很多个城市中,还不错,好的时候一个月能赚几万块钱,应该是找回了点乐趣。何鑫去了华为公司,负责他老家的乡镇市场,做的挺好,老婆孩子一家人其乐融融,日子过得挺惬意。我一个在部队呆了八年的同学复员回来,注册了自己的商贸公司,一点点起步,慢慢的运作起来了。再后来,我去了海外,原公司接手了一个海外市场,需要市场操作人员,我是其中一人。
每个人都在忙自己的,都有自己的快乐与烦闷,偶有联系,互相问好,闲聊几句,便又一头扎进自己的世界中奋斗。
生活在继续,我们都在路上。
风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怎么样预防白癜风白癜风的偏方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ruitoys.com/jrnr/10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