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_上元节_元宵

元宵节也是情人节

发布时间:2016-8-30 16:48:06   点击数:

元宵节也是情人节

还记得这首诗吗: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首诗所写的就是古时元宵节时的情形!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1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元宵节又称“元夕”、“元夜”。

中国古代以各种各样的礼教对妇女进行身心的束缚,但在元宵节这天,均暂时摆脱对妇女的种种限制和束缚,允许其离开闺房外出参与娱乐活动。

古代女子“三步不出闺门”,一年当中也只有元宵夜才能出门纵情游玩文娱。正是由于希少,所以机会难得。她们兴高采烈,浓妆艳抹,呼妹唤姐,纵情嬉闹欢笑。少年少女们都是不会轻易浪费这么美好的时光的。欧阳修的词《生查子》有一句描述了元宵节少男少女约会的情形:“月在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不但是原来已彼此有情的男女会利用这个夜晚幽会,偶然邂逅的男女,只要相互产生了好感,难免情不自禁,私定毕生。《古今小说·张舜美灯宵得丽女》1开头有这么一首诗:太平时节元宵夜,千里灯毬映月轮。多少王孙并士女,绮罗丛里尽怀春。在中国传统戏曲中,陈三和黄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得以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主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在西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1”是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肯定为重大节日。

沁园春·太一先天元·侯善渊太一先天,昊境虚皇,无尚至尊。镇玉霄宫殿,群仙集会,

香云罗列,光射殷红。

玉兽金麟,白鹤引驾,宝盖琼花散满空。仙娥奏,放真妃窈窕,歌舞仪容。仙音妙唱无穷,尽朝现三清御座中。听洞虚灵宝,升玄至道,

开明3要,显现灵能。

倦坐披章,回鸾驾凤,五老扶真入绛宫。群仙退,向蓬莱阆苑,合抱纯风。俗话说的好,“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如果是春节是一台由家人亲属到街坊朋友展开的年度大戏,那末元宵就是这台大戏的压轴节目。“1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这句诗写出了传统元宵节的热烈活泼。道教产生以后,称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合起来称为“三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红楼梦》第七十六回林黛玉和史湘云联句云“三五中秋夕,清游似上元”,就是指的这个节日。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天官赐福唱词天官在中堂,万事多吉祥。麒麟生贵子,辈辈状元郎。吾当心喜,10保留在福地,正是:1保风调雨顺,2保国泰民安。3保牛羊满圈,4保四季平安。五保福寿长,六保家有万石粮。七保生贵子,8保状元郎,九保瘟火二戒,10保举家人等安康。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类佛教礼仪节日逐步构成民间盛大的节日。古代元宵节每家每户门前都张灯结彩,人们赏彩灯、猜灯谜、吃元宵,所有活动都围绕着“灯”来进行,所以正月十五又称“灯节”。童谣灯来哩!灯来哩!啥格灯?一团和气灯,二龙戏珠灯,三元及第灯,四面如意灯,5子夺魁灯,六角风菱灯,七子八婿灯,八仙过海灯,九莲灯,10面芙蓉灯。镗镗镗,灯来哩!后面还有一条老龙灯,一跳跳出来210四个小猢狲,吓得娘娘小姐呆瞪瞪。元宵

明·唐伯虎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人。满街珠翠游春女,沸池笙歌赛社神。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宵节是在古老风俗的基础上,融会了佛、道的因素,并在上层统治者的提倡下,从最初的宗教祭祀活动终究发展为一个全民狂欢的盛大娱乐性节日。

有诗就描述了唐代长安“闹”元宵的场面:“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唐·苏味道《正月十五昼夜》)这首诗把长安城里元宵之夜的盛况和游人的兴趣表达无遗。节日之夜成千少女手舞足蹈,在花灯下踏歌狂欢,唐朝民间元宵节流行着这样一首歌:“长安少女踏春阳,何处春阳不愁肠?舞袖弓腰浑忘却,蛾眉空带九秋霜。”这首歌可以看出女子们要在短暂的节日欢乐中将自己的烦恼忧愁及平时遭到的压抑都抛开,而沉醉在歌舞里。张祜《正月十五夜灯》写道:“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生。”不计其数的宫女,民间少女衣罗绮,曳美丽,施香粉在灯火下边歌边舞,这些歌舞有的叫“行歌”,有的叫“踏歌”,可以说是盛况空前了。古代元宵节乃至有邻里之间相互偷东西的戏耍,最常见的是“偷菜”,后来演变成只有未婚少女偷菜,以此祝贺找到如意郎君。另外,还有“走三桥”的风俗,在元宵节妇女结伴来到郊外或村外走三座桥,来回线路也重复,听说可治病强身,抖去晦气,祈免灾咎等,所以叫“走百病”或“走三桥”。

清朝吴地民俗专家顾禄所撰《清嘉录》云:“元夕,妇女相约宵行,以却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走三桥清·陆伸细娘吩咐后庭鸡,不到天明莫浪啼。走遍三桥灯已落,却嫌罗袜污春泥。

“走百病”以后,已婚未孕的妇女还要到城门去摸城门钉,取“添丁”的意思,希望来年可生子,也是一种体现生殖崇拜的民俗行动。

走百病摸门钉清·佚名元宵雪衬一灯红,走百病后摸门钉。希望来年生贵子,不枉今番寒夜行。都门竹枝词清·李孚青女伴金箍燕尾肥,手提长袖走桥迟。前门钉子争来摸,今年宜男定是谁。古文故事









































北京白癜风医院
北京白癜风治疗的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ruitoys.com/jrnr/121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