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_上元节_元宵

泉州这条小巷,单靠着鸡腿怣和菜头酸就横扫

发布时间:2017-11-14 19:33:50   点击数:

1座电影院,2座桥,4种闽南小吃,5个名人故居,汇成了一条很低调、很低调的网红-——金鱼巷。

尽管知道金鱼巷的人很多,但不知道的人更多。

不知道这里曾经有座电影院,不知道它就在泮宫的对面,从繁华的中山中路一直延伸到新华北路,甚至不知道经常来买菜头酸的这个巷口就是金鱼巷。

最地道的小吃

记得小时候阿嬷说过,牙疼的时候要喝菜头酸水、喉咙痛的时候喝杨桃水就能好。

效果怎样番茄不敢打包票,可这家位于金鱼巷口的东来菜头酸算是深深印刻在我的记忆里了。

别看这仅有五六平米的小店,手艺已经可以追溯到半个世纪之前了。

原来店主徐师傅的母亲早年就在金鱼巷口摆的摊,后来生意越做越好,名声越来越大,他便接过母亲的手艺在金鱼巷开起了小店。

一杯几毛钱是最初的价格,到如今的1.5元。时光流逝,不管什么时候,上火了总是想来这买一碗杨桃水、吃一块菜头酸。

隔壁的海丝金凤如今已经翻新,建起了新的店面。它是泉州人所熟知的老字号,更是一个四代人共同传承的味道。

金凤元宵圆现在的老板是林金鱼,他的祖父人称祥师傅,清末民初在泉州文庙一带卖甜点、元宵,以精致娴熟的制作工艺闻名,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

祥师傅的长子林泉水尽得父亲真传,继续在文庙一带经营甜点。后来虽几经波折,但金凤元宵还是坚持了下来。

如今传到林金鱼的手里,他和儿子将海丝金凤做出了泉州自己的品牌。

每逢元宵节或冬至前后,前来买元宵圆的人们就会排起长龙,只为了吃上一口最闽南的味道。

海丝金凤的斜对面就是已经开了十几年的铁霞烧烤。

关于金鱼巷烧烤的传说,目前主要分为两大阵营:少数派认为铁霞比鸡腿怣好吃,多数派则认为鸡腿怣的酱料更加经典。(番茄就静静吃着不说话:))

除了西街的润饼、东街的肉粽、中山南路的牛肉羹、小笼包,这金鱼巷内的闽南小吃大概是泉州最地道的味道了。

没落的老电影院

早就听说巷口曾有一家大光明戏院,后来改名成人民电影院,是泉州最早的一批电影院。

在沿路的询问下,番茄才找到了传说中电影院的地方,就在铁霞烧烤的隔壁。

▲电影院旧址上新建的老年活动中心。

也许是因为年代久远,设施老旧,加上其他新兴休闲消费文化的冲击,老电影院渐渐消逝在历史的洪流中,旧址被翻建成了老年活动中心,当年的流金岁月不复存在。

上世纪80年代,老泉州还没有那么多的娱乐项目,一张电影票两毛钱,能看上一场就是件很奢侈的事。

▲位于巷边的破旧棋盘。

但是依然有许多年轻的市民涌来这小小的金鱼巷,为了感受神奇的电影世界,为了看一部荧幕里上演的悲欢离合。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在大光明戏院放映,轰动一时。

如今七十多岁的老陈就住在金鱼巷,他家离人民电影院很近,几步路就到了,年轻时就是个“影迷”。

但那时没多少爱情片可看,只能在“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的电影音乐中谈谈恋爱。

也许,这已经荒废的寄车处还能看出当年戏院的人声鼎沸。

深巷里的旧梦

大部分人来金鱼巷都只是为了巷口的小吃,品尝完古早味便原路折返了,真正深入巷子里的人是极少的。

特别是被濠沟墘拦腰折断的另一段,除了当地居民外,几乎是鲜有人至。

这里的青石板路被完整地保留了,有次番茄骑着小电驴路过的时候,一路哐哐当当,差点没把小心脏给抖出来。

沿路走去,巷子一下子变窄起来,最窄处不过两米。两边是各种富有闽南特色的红砖古厝,这不足八百米的小巷竟汇集有四、五个名人故居。

▲金鱼巷84号,是光绪三十一年最后一科进士吴桂生的故居。

▲号,是近代著名建筑大师傅维早的故居。

▲68号,是清代诗人丁炜的府邸。

还有辛亥革命时期泉州同盟会会长蒋以麟、爱国华侨李功藏的故居都隐匿在这金鱼巷。

这些故居大多已经没人居住,常是大门紧闭、谢绝参观。但番茄发现,门上鲜红的对联却是新换的,定是逢年过节有人特地来打理的。

清风微扶,沿路走走停停,金鱼巷另一处独特的风光大概就是这两座旧时的“天桥”了。在最西边的那座桥,上面还盖着瓦片屋顶,像是住有人家。

▲西边的天桥

▲东边的天桥

当时,番茄正专心致志的拍照,住在附近的大爷看到就主动凑过来说,

“这是以前建的天桥,给旁边的机关宿舍通车的,方便两边通行。现在都是危桥了。从桥下走的时候一定要快点。”

原来,这才是金鱼巷的正确打开方式,如此主动的居民番茄也是第一次见。还有很多居民好奇番茄在拍什么,这小小的破窄巷子有什么好拍的呢?

殊不知,他们就是番茄要的风景。

▲轮流给小狗洗澡的阿嬷。

▲买早餐的阿伯。

▲晨起摘丝瓜的老夫妻。

▲月下聊天喝酒的小摊主。

▲还活捉一只最佳模特喵,各种姿势随手拈来。

番茄曾路过一户人家,门外种的青藤都延伸到对面的屋顶去了。

铁门敞开着,里面收音机的声音响彻在窄窄的过道里,那是80年代香港的粤语金曲,动感的节奏让番茄仿佛置身在港片里纸醉金迷的歌厅中。

昏黄的路灯下,这让人沉醉的气氛,竟毫无违和感地存在这金鱼巷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这条跟花巷比肩而立的小巷,住着的是一群热情又奔放的人。许是因为小巷习惯了安静,客人的到来使得居民热情异常。

巷子虽窄,人情却满,这才是泉州低调到让人心疼的小巷啊。

金鱼巷

在宋代时被称作谢衙,因福建转运使谢仲规曾在此建宅。年久宅废,他的后裔在原地建造祠堂,造了一块匾,上书“金鱼世第”。

因五品以上官员就有佩戴鱼袋的传统,而谢仲规官至三品,他的后代也均是高官,佩戴金鱼袋,所以谢衙就被称作了“金鱼巷”。

厝边·巷

第2期

上期回顾

花巷

泉州人无数次路过的这条小巷,不足十米宽,却藏有百年故事!

-番茄家族出品-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在哪里
新疆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ruitoys.com/jrnr/816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