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元宵节_上元节_元宵 >> 节日起源 >> 涵江元宵民俗活动让人眼花缭乱
涵江元宵节从正月初六到正月廿九结束,堪称全国最长的元宵节。大量热闹的民俗活动轮番登场,盛况赛过春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欢庆时常常通宵达旦。
早在唐代,涵江就有闹元宵的习俗。涵江闹元宵主要以菩萨巡游为主,各种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被称为民间的“狂欢节”。根据规格大小,它可分为“元宵”和“总元宵”:前者即各境居民抬出神绕境出游;等各自忙完,再联合起来大闹一次,即是“总元宵”。
民俗项目|菩萨巡游
涵江的每个行政村都建有一个社,供奉的社公被称为“尊主明王”;而每个菩萨巡游行政村下辖的自然村则叫做“境”,各境亦有着各自的守护神。“接行傩”即为乡民们抬菩萨像行傩,行傩队伍绕境一周,当队伍经过时,设香案、燃烛焚香、放鞭炮、烧柴草、化“贡银”,祈求全年平安如意。
抬神巡游黄智三摄
民俗项目|跳傩火
“跳火”是涵江本地很多地方的一种传统习俗,但同为“跳火”却形式不一,有的地方是跳枯草堆,有的地方是绕火跑,有的是踩木块等,这也让很多外地来的摄影家惊讶不已。其中极具特色的就是农历正月十七正午涵江区梧塘镇松东村现场进行赤脚“踩火”的表演,俗称“跳傩火”。选年青力壮的男性赤脚抬着社神座轿越火而过,村民用这样的方式庆祝新一年的到来,也表达祈福驱邪、家家户户兴旺发达的愿望,同时也展现了当地人勇敢、不惧苦难的精神。
赤脚“踩火”黃飞鸣摄
民俗项目|僮身舞
僮身也叫僮主,就是村民口中“菩萨上身”的少数人,是打铁球的表演者。“僮身”以20~50岁的未婚男性为主。在涵江的不少地方,都有着僮身“吃花”的习俗:被选中的僮身赤裸着上半身,任凭一支支焰火喷射在他们身上,最终也都毫发无伤。当地的元宵习俗至今还保留着当年戚家军为鼓励民众习武抗倭而兴起的僮身“打铁球”节目:僮身们被请上刀轿,挥舞着一到多个消毒后的流星尖钉锤,锤面不住敲打后背数百次,尽管鲜血淋漓也面不改色。
镇前僮身“打铁球”马金焰摄
民俗项目|跳棕轿
“跳棕轿”(棕轿舞)又称摆棕轿,是涵江一种特有的民俗舞蹈,在各村镇广泛开展。每对舞蹈者各抬一架高不到1米、宽30多厘米的竹制或木制四人小轿,排成好长的队伍在广场,沿街或庭院大坪上进行,表演时街、场院,燃起篝火,一队年轻力壮的男性表演者身着各色统一服装腰扎布带,个个英姿焕发,抬着棕轿、踏着节奏,绕着篝火游舞,人们一个接一个窜过火堆形成“8”字形穿梭跳跃。周而复始,直到火熄而止,以祈盼新的一年更加红红火火。
摆踪轿马金焰摄
民俗项目|皂隶舞
”皂隶舞”是涵江境内每年度的元宵节出游和游灯中作为迎接神驾的仪仗和娱神娱人的民间舞蹈,其渊源从西汉时期的“傩舞”演变而来。所以“皂隶舞”也俗称“乡人傩”,在莆仙戏传统剧目演出中保留着这种舞蹈的基本样式。皂隶舞”在当地的游行已有多年的历史,皂隶舞参演人员各司其职,分旗牌官、皂隶、伴奏和八班等。其中4名皂隶头戴金色纸花、着草鞋、戴面具,分别装扮成黑、红、绿、兰面皂隶,各执一块皂隶板。舞蹈基本动作有“盘腿跳”、“左右跳步”、“左右望”、“左右摆”等,表演时伴随锣鼓乐声和呐喊声,节奏干练、粗狂威武,颇有气势。
“皂隶舞”黄剑平摄
民俗项目|车鼓队
涵江元宵节基本上是各种形式上的祭神活动和民间庙会,形式之隆重甚于春节。在这漫长的元宵节庆祝过程中,都离不开一种民间的仪仗队——车鼓表演。车鼓队主要以一面一米左右直径的牛皮大鼓为主器,由手推车载或由四人肩扛,主鼓手抡鼓棰奋力敲击,声动天地。另有十六到三十人不等的铙钹队,各持一副大钹,按鼓点敲击,并按一定的组合和舞蹈动作,进行花样表演,还有一面铜锣点花记节奏快慢,另有数柄罗伞在队列中穿插表演,以增加形式上的舞蹈美。
车鼓队表演黄剑平摄
民俗项目|游灯
游灯是涵江元宵节期间民俗娱乐活动,始于宋代,迄今已有千年。元宵游灯的本质特征是娱神娱人,驱邪迎祥,祈求风调雨顺,国富民康;并通过游灯活动,浓郁乡亲,同娱同乐,增进团结。
游灯曾炳麟摄
民俗项目|十番八乐
“十音八乐”既是民间说唱曲种,又是器乐演奏的乐种。十音的曲牌大部分来自莆仙戏的唱腔曲牌,八乐则是鼓吹乐的一种,“十音八乐”在涵江流传很广,每个村庄都有一至两支甚至更多的“十音八乐”队,成为活跃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力量。“十音八乐”既有北方音乐的粗犷,又有南方丝竹的文雅,结合韵味悠远的配唱,为广大社区、乡村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气氛。元宵夜或村里的社庙神诞,都要设筵庆祭,请“十番队”来演奏。所邀的“十番队”自晚上八九点至十二点,都可到筵前吹奏几曲。
本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精彩小说等你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