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元宵节_上元节_元宵 >> 节日食俗 >> 正月十五过元宵元宵节的五个别称,你能说
马上,我们即将迎来春节中的最后一个年俗节日,元宵节。等到元宵节一过,中国春节就真的可以谢幕了,你别说,还有点舍不得呢。
元宵节作为我国的春节中的最后一个传统节日,在老百姓的心中也是极为重要的,所以它的热闹程度其实比春节低不了多少。可能现在人们对于元宵节的热闹没有太多的感触,但在古时候这个节日是真的相当热闹的,不信大家可以参考一下苏轼的那首《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借由苏轼的这首《青玉案·元夕》我们可以引出元宵节的第一个别称,元夕。其实我第一次听到“元夕”一词应该就是在苏轼的这首阙词中,那时候深深为当时“夜放花千树”“宝马雕车”“玉壶光转”所描绘出来的景象所震撼,虽无缘得见,但那般热闹繁盛的元宵之夜却如同一幅画卷映在我的脑海之中,难以忘怀。
元夕二字,其中的“元”字应该和元宵节中的元字义相同。我国正月在农历中也称为元月,因此元宵、元夕中的“元”都带有元月之意。而“夕”呢,恍然听起来会让人想到除夕中的“夕”,但除夕中的“夕”有指代年兽之意,但在元夕中应该单纯只是指代夜晚,和元宵中的宵差不多。所以,元宵和元夕除了说法不同,字义确实不便的。
众所周知,元宵节还被称为上元节。在道教中有“三元”说,即上元、中元、下元,而上元节中的上元便是来自于此。在最开始的时候,三元只是道教中的关于宇宙某些认知而已,我大致看了下,没怎么看明白,所以就不说了。到了唐初的时候,元宵节和道教的“三元说”相碰撞,因此便出现了上元节的说法,而且据说在唐朝时期,上元节的使用率甚至比元宵节的还要高呢。
在道教种信奉“三官大帝”,即天官、地官和水官,据说这三位天神专门掌管人间祸福罪罚、天神转迁、生死轮回诸事,阴阳救度,因此有着“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说法。在南北朝时期,三官大帝和三元说被结合在一起,因此在三元成为节日代称的时候,节日也就和祭祀三官大帝相融合了。上元节对应的是三官中的天官,因此人们不仅放花灯、吃元宵,还会在这一天祭祀天官以求赐福,也因此元宵节又多了一个“天官节”的称呼。
或许是因为元宵节的时候看花灯是必选项目,所以它又多了一个“春灯节”的称呼。众所周知元宵节的经典节目便是看花灯,自古不知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诗篇,除了上面提到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还有“花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等等。即使没有亲眼所见,但光是从这些诗句中,也可以看出,春灯节的称呼当之无愧啦。
关于元宵节的最后一个别称就是“小正月”。其实我不是很能理解为什么要把元宵节成为小正月,元宵不就是在正月里面的一个节日吗?我为此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具体的解答,或许是因为正月正是过年的时候,而元宵又称为小年,所以有了小正月的说法?
虽说元宵是比较重要的传统节日,还有这么几个别称,但对于我们年轻人,尤其是上班族来说,这个节日好像没有那么重要,因为基本上元宵的时候大家都已经离家忙碌在各种各样的工作中了,因此很难体会到元宵节的气氛,更何况这一天也不放假。我真的很奇怪,为什么同样是节日,其它的节日可以放假,元宵节不放呢?感觉若是元宵是个人的话,估计怨念很深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