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_上元节_元宵

苏州的元宵习俗你了解吗

发布时间:2016-10-2 14:13:27   点击数:

吴中风俗,尤竞上元。”正如宋朝范成大在《石湖乐府序》中的记述,每年一度的元宵节是苏州人尤为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办灯市、闹元宵,这一天苏州城内成了欢乐的海洋。“南濠彩子北濠灯,城门洞里轧煞人”,据记载,从南宋开始就有十三日试灯,十八日落灯的传统,而灯市最盛的地方便是阊门一带。

元宵彩灯以苏作最为出名

元宵张灯、观灯的习俗,由来已久,到了宋、明以后更加盛行,苏州作为当时富甲天下的城市,元宵张灯的风俗更加兴盛。据《清嘉录》记载,当时的苏州”凡阊门以内,大多通路,彩灯遍张,不见天日“,可见当时吴地灯节盛况。常熟梅李的灯会俗称调龙灯,每年灯会的举行,万人空巷,观者塞途,百余年来久负盛名,至今每年仍然会在聚沙公园举行。

元宵习俗也推动了人们对彩灯的需求,到了宋代,彩灯已经成了商品,吴、越、燕等地都发展出了专门的灯市,其中苏作灯彩最出名,有着”元夕张灯,以苏灯最美“的美誉。苏州的制灯工匠们争奇斗巧,制作出的彩灯品种繁多,有龙灯、风灯、荷花灯、麒麟灯、兔子灯、鳌鱼灯等,有些工匠还会在彩灯上绘上人物、故事、花草虫鱼、飞禽走兽、山水楼阁等图案。

据传南宋时,开始有人将谜语粘贴在碧纱灯上,让人猜射,这便是元宵灯谜的发端。明清以后,灯谜已经成为元宵节的重要娱乐活动。

元宵传统祈福习俗

不过除了元宵张灯、观灯的习俗外,元宵前后,苏州还有一些特有的地方风俗,以及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

1.祭猛将,祈丰收

  自古以来,元宵前后,苏州流行许多与农事有关的习俗活动,其中祭猛将便是一项重要的活动。

  据介绍,苏州城宋仙洲巷旧时有猛将堂,又称吉祥庵,供奉着苏州农民信仰的护农神。传说猛将原是穷苦出身,一直受“慢娘”(吴语,即晚娘,或后母)的虐待,“慢娘”更挑拨猛将父子关系,父亲偏信了“慢娘”的话,把猛将赶出了家门。猛将流浪在外,发现蝗虫在啃吃庄稼,便一直驱蝗到海边,不小心落水溺死,老百姓奉他为神灵。

  传说正月十五是猛将的生日,老法苏州城里老百姓,这一天都要到猛将堂看庵中点燃五六十斤重的大蜡烛,附近乡下农民这一天也到庵中烧香,祈祷一年里无蝗灾,庄稼丰收。苏州科技学院的戈春源教授说:“每年正月十三,各地老百姓们便把猛将的神像抬出来游街,祈求风调雨顺”。

  除此之外,元宵前后,苏州还有“立水表”、“照田财”的风俗。所谓“立水表”,就是插一根棍子在地上,棍长一尺五寸,元宵当晚子夜时分在月下观看,如果棍子的影子是棍长的一半,表示今年风调雨顺;如果棍子的影子不到棍长的一半,表示要干旱;影子超过棍长的一半表示要发水灾。“照田财”,就是将一根竿子插在田里面,竿子上挂个灯笼。

2.接紫姑,祭蚕神

  “紫姑其实是传说中的厕神。”戈春源介绍说,过去元宵节苏州民间有“接坑三姑娘”的习俗,关于这“坑三姑娘”还有一个传说。

  据介绍,南朝刘宋时期的刘敬叔在他的《异苑》中记载了一个“紫姑神”的故事,传说紫姑原是一个令人同情的小妾,因为受大妇妒忌,常叫她去干些脏活,正月十五那天,被大妇害死。据说,她死后,天帝见怜,因她生前常干脏活,就令她当了厕神。苏州人过去常将厕所叫作“粪坑”,上厕所方便叫“蹲坑”,于是便俗称紫姑神为“坑三姑娘”,有人甚至称她为“粪坑娘娘”。民间传说她占卜很灵,所以每到正月十五夜,老百姓就要扎“紫姑轿”接她回来,请她显灵。过去苏州类似的占卜活动,大多是由“接紫姑”演变而来。传说紫姑对蚕桑的收成占卜极灵,苏州是丝绸之乡,许多老百姓以养蚕植桑为生,所以每年的正月十五,苏州的蚕农们都要迎请紫姑回家,以祈求蚕桑丰收。此外,元宵夜,苏州乡村还有用白粥祭蚕神的习俗,祈求自家育出的蚕能吐出优质的丝,能卖个好价钱。

3.走三桥,除百病

  闹元宵,不仅是男人和孩子们的事,对于长期被禁闭在家的妇女来说,元宵夜简直就是解放日。这一晚,妇女们可以三五成群,穿着新衣,在皓月下观看花灯,甚至元宵节还有一项专属女性的活动——“走三桥”。

  据长洲、元和等志书记载,元宵夜苏州妇女早就有“走三桥”的习俗,常年足不出户的妇女,在元宵之夜结队而行,走过三座桥便回。一般来说,她们都会挑选一些名字吉祥的桥来走,如寿星桥、吉利桥、太平桥等。据说走三桥可以消除百病,所以也叫“走百病”。过桥渡河,在古人看来是“度厄”的象征,走过三桥,就度过了一年中的众多灾厄,就能终岁无百病。而“渡河”二字,在南方又和“渡祸”谐音,因此过桥更有了克服灾祸的寓意。

  在封建社会,都市往往实行宵禁,禁止人们夜行,而元宵夜则是一个例外,对于长期被封建礼教禁锢的妇女来说,只有在这一天晚上,才有难得的自由。据记载,因为有了这一夜的自由,士女无不夜游,车马塞路,有足不蹑地浮行数十步者。人多得以致脚都不能沾地,可见传统都市里元宵节的盛况。

元宵讲究“上灯圆子落灯面”

苏州民间有“上灯圆子落灯面”的饮食习俗,民间对这一元宵食俗特别重视,南宋诗人周必大在《元宵浮圆子》中就曾写道:“时节三吴重,圆匀万里同。”

圆子是元宵节令食品,后来,人们干脆就将它叫作“元宵”了。据说当年袁世凯称帝后,一天在街上听到小贩在卖元宵,觉得“元宵”两字和“袁消”谐音,太不吉利就立刻下令,此后不准再叫元宵,只准叫汤圆。最早的元宵并没有馅心,只是烧好以后在碗中加些糖,到后来才改成将糖包在圆子里。

据《清嘉录》记载,以前苏州人过元宵,除了圆子外,还有一种节令食品,“用粉下酵裹馅,制如饼式,油煎,曰‘油饣追’,为居民祀神、享先节物。”不过,现在这种食物已经很少见了。

文章部分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创所有。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呢
北京专治白癜风的医院有哪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ruitoys.com/jrss/137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