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元宵节_上元节_元宵 >> 节日食俗 >> 正月十五,来回味下巨鹿人的元宵节习俗点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早在汉元帝时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正月为一岁之首,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叫“上元节”。
祭灯,俗称粘灯,是用蒸熟的带黏性的黍子面制成的,又因它和古代照明的油灯有异曲同工之妙,故又叫灯盏儿。制作灯盏需经多道工序。首先将黏米面蒸熟,再趁热掺些白面或玉米或小米面搋匀。一是减少它的黏性,便于捏制,二是白面起发酵作用,增加其甜度。做灯盏有许多讲究,除了做些鸡灯、鸭灯等一些动物灯外,多数做成高约5厘米左右的圆柱灯。动物灯都是在其背部捏出灯碗似的窝窝,以便放油。圆柱灯一头为底,一头捏出窝窝。点灯前,用绵纸搓成捻,插在灯碗中间,将少量麻油顺着灯捻注入灯碗里。灯捻被油浸透后,就可以点燃了。
这些灯盏一旦被点燃,就赋予了和香烛、供品同等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散灯,即把聚集在一起点燃的灯分放在不同的地点,其先后次序不能乱,灯盏要先散到玉皇大帝前,然后灶爷,再关爷、门君、仓官诸神和先人牌位。这些灯都散完了,才可向其它地方散。玉皇大帝在民间知名度最高,是最受崇拜之神。
其次是不同形状的祭灯,不能随意乱散。鸡灯要散放在锅台角,其用意是鸡能把抛撒在锅边的米面啄去,以免浪费。中华民族历来把勤劳节俭作为一种美德,抛撒米面是有罪的。鸭灯兼具占卜的作用,要先把鸭灯放在一只空碗中,然后将盛灯的碗放到水缸里,并不时转动碗,让其自行慢慢停下,如果停后鸭头朝哪个方向次数多,证明哪一方雨水大。鸭喜水,以此来测定当年的旱涝。
一般的灯盏,即通用圆柱形灯盏,便可随便散放,但无论放在什么地方,都赋予了其特定的意义。如,放在衣柜上的灯能镇鼠,放在书籍旁的灯能驱虫,放在炕沿床边的灯以避蝎子蚰蜒之害,放在粮囤上的灯是期待五谷丰登粮食满仓,放在牲口槽边的灯是希望牲口膘肥体壮力量强,放在鸡鸭窝边的灯能避黄鼠狼、狸等威害,放在猪羊圈的灯是祈求六畜兴旺猪羊成群,放在庭院的灯意为灯光普照处处生辉,等等。
总之,凡是散有灯的地方均有其深刻的含义。当散完了灯,无论站在哪个角落,都可以看到摇曳的灯光,如同繁星闪烁,香烟缭绕,仙境一般。
当巨鹿大街小巷成为灯的世界之时,欢声笑语也充塞院落门庭。人们围着灯评判谁家的灯做得美观,谁家的灯明亮。盏盏灯盏在人们的评说中尽情地发着光,并在燃烧过程中,时而发出唧唧吱吱的鸣叫声,直到不情愿地燃完最后一滴油。这时,被烤焦的灯碗散出出的香味,越发地沁人心脾。
灯盏还是巨鹿一种地道的风味小吃。它的吃法不仅多种多样,而且还有许多讲究。在祭祀活动结束后,要把所有的自行熄灭的灯盏收集在一起,食用前先用镊子把灯盏中的残捻镊出来,放在一起点燃或丢进灶膛里烧掉,不得随意往地上乱扔。因为民间传说,如果谁踩上了这些残捻,会招致蚰蜒上身的。这些工作做完了,灯盏便可烧、烤、煎、炸、蒸,按照各人的口味食用。
民间传说中,吃烧灯盏要用正月十六日早晨烤百病的火来烧,烧好后,将灯盏往身上某个不舒服的部位放一放,口中念到“祭灯儿,祭灯儿,除病拔根儿”就可把病给粘出来。灯盏性粘,烧热后更粘,在火灰中烧烤不免要粘上许多草木灰,正应了一句歇后语“黏米面子掉到灰窝里——吹不得,打不得”。可传说正是吃了这些带有烤百病的草木灰的灯盏,眼睛会更明亮,且不会害眼病。
灯盏还可以蒸着吃。将数个灯盏放于碗中,再放到箅子上蒸熟。灯盏在蒸的过程中,经水蒸气的侵蚀会变的更软,更粘,如果不用容器盛上再蒸,便无法将其从箅子上取下。蒸熟的灯盏香甜而清淡,加上灯盏在燃烧的同时已将部分燃用的麻油烤到灯碗一部分,受热后其香味自然溢出,糖份也增加了许多,吃起来绵甜可口。如果爱吃甜的,也可在蒸炸前包些糖,或吃时蘸些糖。鹿鹿想想就怀念的不得了,粘灯可谓是我们巨鹿人过元宵节的传统习俗。今儿你家点粘灯了嘛?推荐阅读巨鹿发生了什么事情,电视台都报道了...
巨鹿穷小伙写了一个字,帮全村人娶上了媳妇
养女儿竟然是这样的,巨鹿当爹的都要哭了!
小编工资已与此赞挂钩,一赞一分钱,求打赏↓↓↓
云南白癜风小儿白癜风怎样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