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_上元节_元宵

元宵佳节到,这些习俗你知道吗这些人不宜多

发布时间:2020-8-15 19:12:11   点击数:

恍惚间,年的除夕过去了,

春节过去了,

每天忙忙碌碌的工作也是正式开始了。

这让沉浸在假期里无法自拔的小编真心措手不及啊!

转眼我们一起来到了到了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小编昨天走上街头感受了一下哈尔滨的节日气氛,温馨又欢乐。

片片彩灯点缀了整座城市,弥漫着节日气息

不少市民都在购买汤圆,准备回家和家人一起团团圆圆!

今年十五的月亮十五圆

都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但天文专家表示,同去年一样,今年的元宵月依然是“十五的月亮十五圆”。

月圆之日在农历里的日期不固定

专家解释说,月亮围绕地球运行的轨道是一个椭圆,时近时远;最近时有35.6万多千米,最远时有40.7万多千米,由于万有引力的关系,近时走得快一些,远时走得慢一些。因此每个月的“望”的时间也有差异,农历十四、十五、十六和十七都有可能,其中,以农历十五、十六这两种情况居多。小编翻阅天文年历发现,年的元宵月同样是“十五的月亮十五圆”,而年则是“十六圆”。

最圆时刻出现在什么时候

既然元宵月是“十五圆”,那么,最圆时刻出现在什么时候呢?专家表示,月亮最圆时刻为3月2日上午8时51分,不过小伙伴们别担心,晚上赏月时是不受影响的哦,月亮看上去依然是圆的,如镜似盘,珠圆玉润,皎洁明亮,分外迷人。

元宵节的习俗都有啥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当时明州(现为浙江省宁波市)兴起吃一种新奇的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闹花灯

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正月十五的“观灯”已经成为群众自发的活动,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

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中国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灯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也叫“龙灯舞”。它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娱乐活动。耍龙灯在中国汉代民间就已相当普遍了。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表演中,“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耍龙灯”的表演,有“单龙戏珠”和“双龙戏珠”两种。

踩高跷

踩高跷,是中国传统民俗活动之一。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深受群众喜爱。

送孩儿灯

送孩儿灯,简称送灯,又称送花灯,是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种传统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元宵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吃

制作元宵的食材黏性高,不易消化,过多食用后胃肠蠕动缓慢,导致消化不良、胀气、食欲不振等,加重胃肠道及胰腺的负担,引起急性胃肠炎、胰腺炎等。胃溃疡患者食用后可加重溃疡面的刺激,诱发胃出血、胃穿孔等。胆囊炎、胆结石患者,过多食用元宵后,增加胆汁分泌,加重病情,更易造成胆囊穿孔、急性胰腺炎等。希望大家在节日里一定要健康饮食哦!

最后祝愿所有的好朋友元宵节快乐,一家人幸福安康!

来源:东北网

编辑:欣莉、赵宇、陶桃

审核:欣莉、赵宇

广告合作-、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ruitoys.com/xgcs/1083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