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_上元节_元宵

我们的节日元宵,热情不打烊

发布时间:2020-10-30 22:26:14   点击数:

欢迎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元宵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元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别,则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02围坐一起猜灯谜

既热闹又长知识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那么元宵节猜灯谜的习俗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灯谜的基础是谜语,而谜语的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早在春秋战国时谜语就已经出现了,当时一些“政客”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说动各国君主,往往在发言中采用民间故事传说的隐喻方法,巧妙影射。当时把这种方法叫“隐语”或“瘦词”。到汉代时,逐步演变成为破译文字形义为主的谜语。这时的谜语还是比较粗糙的,有民间老百姓创作的,也有文人创作的。到了三国时,谜语书面创作形式已十分盛行。宋代谜语与元宵赏灯相结合,丰富了灯节的娱乐活动,这时才是灯谜。

此后,谜语有了更多的趣味性,因为在宋代,游乐场所“瓦舍”兴起,给灯谜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这就促进了灯谜的发展。于是,当时不少的文学家都成为制谜高手。所以,虽然谜语很早就有了,但是元宵节灯谜真正是从宋朝开始的。

03一家老小看花灯

留下温馨的全家合影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

04如果天气好就去放天灯

写下你新年的心愿与祝福

放天灯,来由是过去人们在躲避盗匪侵袭而四散逃逸之后,以燃放天灯为互报平安的信号。由于避难回家的日子正是元宵节,从此以后,每年这一天,人们便以放天灯的仪式来庆祝,所以又称天灯为“祈福灯”或“平安灯”。其后逐渐演变为向上天祈福许愿的民俗活动。天灯上写满了心里的各种祈愿,希望天灯能上达天庭,带给人无限的希望和光明。

05去围观踩高跷的艺人

这样民间技艺已经不多见了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最后给大家送上一组可爱的灯谜,供大家茶前饭后娱乐娱乐,也祝元宵节快乐!

1、娘子娘子,身似盒子。麒麟剪刀,八个钗子

——蟹

2、进洞像龙,出洞像凤。凤生百子,百子成龙

——蚕

3、尖尖长嘴,细细小腿。拖条大尾,疑神疑鬼

——狐狸

4、无脚也无手,身穿鸡皮皱。谁若碰着它,吓得连忙走

——蛇

5、日飞落树上,夜晚到庙堂。不要看我小,有心肺肝肠

——麻雀

6、说马不像马,路上没有它。若用它做药,要到海中抓

——海马

7、海上一只鸟,跟着船儿跑。冲浪去抓鱼,不怕大风暴

——海鸥

8、耳朵长,尾巴短。只吃菜,不吃饭

——兔子

9、粽子脸,梅花脚。前面喊叫,后面舞刀

——狗

10、小姑娘,夜纳凉。带灯笼,闪闪亮

——萤火虫

望城教育ID:gh_f46c11a85e20我们关心你关心的;我们分享你需要的。我们将带您了解望城最新最全的教育动态,共同探讨教育理念。我们,只想做一个有温度的官微。小编/王彬投稿请至:cswcjyj

.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ruitoys.com/fsxg/1141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