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_上元节_元宵

元宵节,跟嘟妹一起去田头high起来吧

发布时间:2017-3-16 23:54:47   点击数:

马上就是元宵节了,田头城隍庙一年一度的庙会就要开始了,小伙伴们快组队去田头high起来吧!下面嘟妹详细的向大家介绍一下城隍庙会的概况以及妆古史的具体流程~

(庙会现场)

第一次庙会戏,俗称唱新年戏,农历正月十一日上台,先在城隍庙戏台演出12天,后移到汉帝庙联合的庙会戏。这是城隍庙、东岳庙、老官庙、七仙庙、汉帝庙联合的庙会戏。规定第一天演吉利戏《龙凤阁》,又名《二进宫》。最后一天下台戏也要演吉利戏《满堂福》,又名《打金枝》或称《郭子仪上寿》。平时每天演二场戏,即下午一场演折子戏,俗称演杂戏,晚上一场多演整本戏,有时也演杂戏。逢圩日,上午加演一场折子戏,因时间短促,俗称过板戏。这一次庙会戏的同时,还要举行妆古史和禳神,是声势最为浩大的民事活动。

(城隍庙会盛况)

第二次庙会戏,俗称演老官戏,每年农历四月初一上台。老官即老官神,姓萧,名伯轩。传说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陈友谅,正相持不下时,忽见空中出现一面大旗,上书“萧公”二字,旗下一大将率数万甲兵,杀得陈友谅大败而逃。朱元璋得天下后,即封萧公为水府灵通广济显英佑候,立庙祀奉……相传四月初一是萧公生日,这一天全江西要演剧祭赛马。过去田头祀奉老官只有船行、油榨行、窑行,后来发展到各行各业一齐祀奉,说是“供奉老官血财旺”。这次演出费用80%以上由各行业分担,故又称演行业戏。

(城隍庙会舞龙灯)

第三次庙会戏,俗称城隍庙与汉帝庙轮流样会,实际上是唱禾苗戏,因祈求五谷丰登而演。原在汉帝庙演出,但不知何年,汉帝庙当事人没及时批到戏,而城隍庙却批到了戏,此后,每年的禾苗戏便改为农历五月二十二日先在城隍庙开始,到六月初一再移到汉帝庙演10天结束。这次城隍庙样会期间,有一次暗地禳神的习俗,即在农历五月二十七日夜晚完戏后,要悄悄地把穿官服的城隍公堂坐像及穿便服的城隍夫妇生活像抬出游行,以驱逐邪气,庇佑四方吉庆平安。游行线路同正月十六游神一样,但所到之处人们不但不迎接,反而逃之夭夭。究其原因,原来人们认为城隍是阴曹地府管鬼的官,碰上不吉利。

(打腰鼓)

第四次庙会戏,为单纯的城隍庙样会,故称唱城隍戏。传说八月十五日是城隍老爷的诞生日,从八月十二日开始,人们便争先恐后来朝仙。朝仙时,要点燃香烛,鸣放鞕炮,然后杀鸭。并擦一点鸭血到各尊菩萨像座上,俗称“祭神”。朝仙杀鸭到十六日为止。期间,还要举行庙会戏演出。这次演戏的经费全部来自群众的还愿钱,故又称唱还愿戏。地点在城隍庙戏台。过去额定演8本,即8天,以后逐步增加到30多本,原因是以往许愿多局限于祈求病体康复、生意兴隆之类,如今则为求子、求寿、求财、求功名、求平安、求福等。其次是过去还愿兴交点八仙钱,如今还愿者更为大方,交一本戏价者甚为普遍,钱多了,戏自然可多演。还愿戏从8月12日开始,第一出戏要演《跳加官》又称《打大天官》接着是连续不断地演《八仙显宝》,俗称打八仙。十六日最后一晚的戏按规定要唱目莲戏,俗称唱一百零八套,即唱出折子戏,但每出戏一般只走一下过场。唱到最后一出,完戏时还有一项特殊习俗活动———追刘氏精与“追小鬼”。

追刘氏精是从目莲救母上西天的传说而来。传说目莲之母刘氏因嘴馋心恶而被打入十八层地狱,驱逐她,寓有惩恶扬善之意。而小鬼俗称是跟随青面无常来勾魂的恶鬼,亦必须追赶逼迫,使它远走他方,才能使地方得到安宁。追逐前,先有数十名手执火把,身强力壮的青年守候在台下。演出一结束,扮演刘氏与小鬼的演员便双双从台上跳下,按照事先约定的路线向村外跑而去。守候在台下的青年则与群众一起,在后面紧紧追赶。如果演员功夫好,能逃脱大家的追赶到达目的地,就算把刘氏精和小鬼赶跑了;如果演员中途被擒,大家拖着、拉着他们走完剩下的路,意思是把刘氏精和小鬼押送出境。

这次庙会期间正逄中秋节,还有一项重要活动,即舞龙灯和放孔明灯。中秋节夜晚,各坊的龙灯队先到城隍庙祭拜城隍菩萨,然后在戏台坪里表演一番,群众则燃放鞭炮。那一队表演精彩,群众放的鞭炮也最多。城隍庙表演完后,再到其它各坊各村表演,有时通宵达旦。龙灯队离街后,便开始放孔明灯。

(“妆古史”天官赐福)

第五次庙会戏在三元庙戏台演出,俗称三元庙样会,庙会于每年九月初五日上台,规定演15天,经费由璜坊村自筹(以前该村有15亩庙产田出租,专供庙里的香烛油灯及演出禳神开支,不足部分群众自愿赞助)。

除以上五次庙会戏外,田头圩还有多次不定期的演出,剧种有半班(宁都采茶戏)、东河戏、木偶戏等。

(“妆古史”童男童女)

妆古史也称妆故事,过去县城、长胜、黄石、黄陂、东山坝的大布、洛口等地都有这种活动,但以田头的活动最经常,规模最大。古史的制作方法:用一顶木制小轿,外面用彩绸、纸花、金银首饰装点一番,内坐数名儿童,扮作各种故事人物,如《昭君出塞》中的王昭君,《白蛇传》状元拜塔中的许梦蛟,《绣楼赠塔》中的方卿与陈赛金,《桃园结义》中的刘、关、张等。游行时,第一台是《天官赐福》,内坐天官,后边再接其它古史。正月十二与十五两个圩日,各举行一次盛大的古史游行,从街上游遍四坊及四坊所辖的十几个村庄。妆古史每年额定24台,有时经费宽裕会增加一台船古史形成25台。另外,还有5台马古史,马多用真马,如无真马则改用竹篾和布扎好马头与马尾装在人腰部,扮成骑马状。有时,当事人嫌不够热闹,还会增加一队高跷。每台古史由4人抬,4人保护,互相换班,并配备一堂锣鼓唢呐。游行队伍的前后各有三把三眼铳,三铳齐响,俗称打九子炮。游行队伍经过商店及村庄时,鞭炮轰鸣,热闹非凡,方圆百里都有人来观看,人山人海。据说年抗战胜利后的第一个新春,五庙联合做庙会,其中有一台船古史扮的是《打渔杀家》中老英雄肖恩与他的女儿肖桂英。正月十二那天,肖桂英由庙会头首黄作坤的女儿扮演,黄作坤为了把这台故事装饰得更有特色,竟把田头街上所有的金银首饰都借了来,用金戒指、金耳环编扎成一个金绣球悬挂在船篷门囗,用近百斤银手镯、银链条编扎成船篷两边的窗花,再配上金银纸花与彩绸花等,把一个彩船装点得金碧辉煌。

(河蚌戏乌龟)

(“踩高跷”环节)

(“妆古史”游行活动)

田头妆古史队伍庞大,24台古史以平均2人计算,要48人。每抬要4人抬,4人保护,就要人;每台配一堂西皮锣鼓,乐队有司鼓、大拔、小拔、大锣(兼挑鼓)、小锣各1人,唢呐2人,计要人;马故事5台,扮装骑马5人,牵马5人,乐队7人,小计17人;船故史,扮装2人,推船保护者4人,乐队7人,小计要13人。共计全套人马至少要人。

来源:《人文宁都》丛书之《艺术宁都》

扫一扫或长按图中







































白癜风医院去哪家最好
白癜风根治的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ruitoys.com/fsxg/617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