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元宵节_上元节_元宵 >> 基本简介 >> 北京的春节中的春节密码
《北京的春节》是中国北方春节的民俗画卷。在这幅画卷中隐藏着中华民族春节的传统密码。
一、起源
课文的开始部分写到:“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结束部分又写到:“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儿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春节是中国农业社会的产物,是在三千年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它是辞“冬”迎“春”、除旧迎新的节日,体现着中国人与自然节律的和谐,天与人的合一,是中国人对大自然的拥抱。
二、过年
按照时间顺序,课文写了春节(过年)的序幕“腊八”、腊八到除夕的“忙年”和除夕到正月十九的新年。
1.序幕。
课文起始句:“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
课文第1和第2自然段:“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春节是个时段,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报信儿的腊八粥”——腊八正是春节的序幕。腊八本与祭祀和所谓的“成道日”有关,课文对此只是一笔带过,却着重写了腊八粥的特点——农村五谷丰登的傲气;写腊八蒜,更是突出了人们的满足和喜悦。
(课文第1和第2自然段可以单独成段,这样突出了序幕,也符合文章前后照应的写法)
2.忙年
课文写到:“从腊八起,铺户就加紧地上年货,街上增加了货摊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
“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
课文接着写到“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一般来说,从腊八到除夕,特别是从腊月二十三到除夕,为春节做准备称为忙年。课文从第3自然段开始,共用了8个自然段写忙年(除夕处在辞旧迎新的节点,此段有承上启下作用,可以归为忙年,也可以归为新年),并且大部分都是第一句突出“忙”,“忙而不乱”凸显了中国人对“迎新”的重视和迫切。
3.新年。
课文第8到13段写的就是过新年的热闹场景:除夕,突出了过节的家庭全景式热闹场面,“家家、到处、哪一家……”;初一,突出了与除夕的“截然不同”的休闲活动,写了拜年、待客,特别突出了庙会;元宵节,写了放炮、吃汤圆,重点写了街道和家庭的花灯。
课文描写除夕热闹场面:“除夕真热闹……”
详写了初一休闲活动:“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初六,“大家并不忙”,仍然是休息。
突出了正月十五“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总之,课文写出了中国人过年的悠闲和美!
三、文化
春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课文展示的春节文化主要体现在春节的节物、仪式和民俗中。
1.节物。
在民俗活动中,有不少不可缺少的事物——“节物”,节物成为了春节文化的符号。课文写到的节物有各种食品、春联、年画、爆竹、新鞋、新衣、灯笼等。
2.仪式。
节日文化的特点是仪式,课文突出了过年的的仪式感。除夕祭祖、吃团圆饭、放鞭炮、守岁;初一拜年、待客、逛庙会;初六开张鞭炮;十五元宵、灯会。再加上忙年活动,如腊月二十三的祭灶等,整个春节的仪式感十足。
3.民俗。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民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课文写到的春节民俗主要指以下四部分。
(1)生活民俗。课文主要突出了饮食民俗传统:腊八粥、腊八蒜、饺子、蜜供(糕点)、薏仁米、年糕、杂拌、麦芽糖、江米糖、肉、鸡、鱼、青菜、团圆饭、元宵等,它们是家庭和睦的重要载体。
(2)游艺民俗。课文写到“到了初五初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
(3)民间观念。是指民间的神灵崇拜、生活禁忌观念。课文涉及到了俗信(信仰)和民间诸神,如统编教材补充了腊八的祭祖祭神、腊月二十三的祭灶(来历)、除夕春联和祭祖。
(4)民间文学。一是口头叙事文学,如统编教材补充了腊月二十三的民间灶王爷的传说;二是民间戏曲,课文写到初六人们还“逛天桥和听戏”。
四、灵魂
文化的内核是价值观,信仰则是价值观的灵魂。课文《北京的春节》详细描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的习俗,突出了中国人过节的情感主题、伦理道德和民间观念。
1.情感主题。
腊八突出了热情:“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忙年突出了“忙”;新年突出了除夕的热闹、初一的休闲活动和十五的“美”。全文突出的是“热闹”:课文最后一句写到“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社会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从热闹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的内心情感,体会到春节的本质内涵和永恒的主题——除旧布新,祈福迎祥。
2.伦理道德。
(1)家庭人伦。除夕团圆饭,召唤家人回归,“万不得已、必定、除了……都要……”浓浓亲情,固家庭人伦。
(2)社会亲情。初一拜年,走亲访友,“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这种亲情、关爱浸润人心。
3.民间信仰。
(1)习俗寓意。民俗事项,包括民俗的物品,都有深刻的寓意。值得注意的是在“语文园地”中要求学生了解习俗的寓意,如“过年的时候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2)祭祖祭神。统编教材补充了祭祖祭神一些内容,特别是补充了祭灶的来历,恢复了原文的庙会的一些内容,使得传统春节的灵魂得以体现。
五、传承
民俗专家说“我们创造春节文化的目的,就是享受这种春节文化。每一个人,都能够在这种文化氛围里面获得自己的文化营养和精神补充。这种文化影响了一代一代的中国人,特别是对小孩儿的影响。”“成人已经从小接受了这种文化,反过来讲,他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又在影响着下一代。”
课文《北京的春节》,以及课后练习,都突出了春节文化的传承。
忙年:孩子们——“这些摊子都让孩子们的心跳得更快一些。”“孩子们忙乱”地“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大人们——“大人们也紧张”,“必须赶快给孩子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过年:除夕“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初一:小孩们逛庙会“特别热心……”元宵节:“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
课后练习:找出课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再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中华民族一定复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