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元宵节_上元节_元宵 >> 基本简介 >> 老苏州的元宵节,最少不了这道光
如果春节是传统节日中一场人声鼎沸的盛宴,那么元宵则是这场宴席结尾的餐后点心,尽管意犹未尽,但人们知道年过完了,是时候打起精神准备又一年的劳作了。
而对于苏州人来说,元宵节更像是一碗苏式汤面,看似寻常却精细讲究,还有一口独特的鲜气。
它有着丰富的浇头,比如吃汤团、走三桥,而作为灵魂的汤,还得是那满城的火树银花。
这一碗面下肚,就意味着人们要离开狂欢的爆竹声,回归家常的烟火气。
1
作为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宵节从古至今都是出游的良辰吉时。上元佳节闹元宵,主要还是为了看花灯。
说起花灯,苏州可谓当仁不让。苏州的花灯也叫苏州灯彩,自古便凭借着精妙绝伦的手艺名扬四海。
▲苏州灯彩传承人汪筱文作品《孔雀灯》
据记载,“苏灯”始于南北朝,盛于唐宋。南宋时在杭州举行的花灯会上,苏州的花灯被评为上品。(“禁中元夕张灯,以苏灯为最”——《乾淳岁时记》)
一代文豪范成大也为家乡元宵灯市的盛况感慨,“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灯影戏。”诗里还着重描写了当时的两种苏灯经典之作“叠玉千丝”和“剪罗万眼”(叠玉千丝似鬼工,剪罗万眼人力穷),光听听这名字都觉得华丽。
▲苏州灯彩作品《万眼罗灯》
苏州灯彩以“精、细、美、雅”闻名,种类繁多,既有小巧玲珑的挂灯、座灯、壁灯,也有气势不凡的大型艺术组灯。
材料上以丝绸、纸张、竹木、铅丝等为主,以苏州园林、亭台楼阁为基本造型,配上吴门画派的山水、人物、飞禽、走兽、花草鱼虫等画面,饰以套色剪纸,集扎架、刻纸、裱糊、绘画等工艺为一体,集中体现出浓郁的苏州特色。
2
明清时期,苏州繁华甲天下,元宵的灯市也是一片繁花似锦,让古老的城市犹如不夜之城。
当时阊门内外,从西中市到山塘街一带,“白天为市,晚上放灯”。每当元宵前后,道路两侧会有各种彩灯供人观赏并出售。
▲山塘灯会byLiClass
而等夜幕降临,那便是“宝马雕车香满路”,灯市宛如游龙,街上人头攒动。无论是文人墨客、才子佳人还是乡绅市农人,都在喧闹中摩肩接踵,沉迷于逛灯市、猜灯谜……
当然讲究的还得是达官贵人,他们会租下沿街的房屋,在小楼上搭起氍毹帘幕,让家眷可以居高临下,近水楼台先得月。
▲今日阊门by呆呆龙
旧时每到重要的节日,阊门内吴趋坊一带都会变得格外热闹。原来,这里有多达百余家灯铺,出售各色花灯,最受欢迎的当然是能讲故事的“走马灯”。
用剪纸制作出各种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人物,点燃蜡烛让冷热空气对流,便会“马骑人物,旋转如飞”。
吴趋坊在历史上大户云集,原先有不少名人都住在这里,最著名的当然是大才子唐伯虎了,相传他就出生在吴趋坊,后来才搬到北面的桃花坞。
每逢元宵灯会,庆祝节日的仪仗队就会如一条长龙般在经过吴趋坊,人们敲锣打鼓、杂耍游戏,宛如现在迪士尼里的花车巡游般热闹极了。
▲吴趋坊
也许正因为耳濡目染这样的盛况,唐伯虎才会写下“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除了吴趋坊,阊门外一带也是热闹非凡。从前有谚语说:“南濠彩子北濠灯,城门洞里轧煞人。”
▲北浩弄
这里的“南濠”就是如今的南浩街,而“北濠”就是北浩弄。所谓“濠”指的是护城河,从前以阊门吊桥为界,护城河分南濠、北濠两段,两条路因此而得名。
直到上世纪末山塘石路一带改造,这才改头换面。从前到这里观花灯、猜灯谜的人居然可以多到把城门洞堵塞,可见从古至今苏州人是有多爱凑热闹。
▲山塘街by壹记先生
3
解放后,花灯艺人们成立了苏州民间工艺厂,继续坚守传承。到年,拙政园举办了一场轰动一时的大型灯会,吸引了几万人的游客。
从第二年开始,苏式花灯被邀连续6年在全国各地巡展,让江河日下的苏州灯彩看到了新的生机。
年起,古胥门广场连续十多年举办元宵灯会,不仅邀请苏州灯彩大师制作,还引进外地不同的灯彩。
元宵节到胥门走三桥、赏花灯、猜灯谜,早已成为当代苏州人这一天必不可少的娱乐项目。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元宵是春节的尾声,却是春天的前奏。人们期待着萧瑟的冬雨赶紧远去,盼望着和煦的春风早日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