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_上元节_元宵

传喜法师元宵节的由来花枝春满n

发布时间:2016-11-20 0:25:28   点击数:

“正月十五元宵节”观灯赏月之

传喜法师:元宵节的由来‖花枝春满庄严人生

元宵节起源于东汉明帝

中国人的习俗,都有一个文化内涵。

“除夕”是指把过去一年中的罪业全部丢掉、遣除,来个“大扫除”;“夕”,是把不好的东西不要带进新的一年。“除夕”真正的隆重在于这么一个意义,这样再来吃饺子、年夜饭应该更有味道了。

同样,今天的元宵节也有一个很深的文化内涵。

元宵节起源于东汉明帝时期,就是这位皇帝把佛教迎请至中国。

——有次他梦到一位金人,身长六丈,相貌庄严美好,全身金光灿烂,在金鸾殿的上空飞翔。梦醒后,明帝遍问群臣,所梦金人到底是什么神?太使傅毅作答:“《周书异记》中有段记载:周昭王即位二十四年甲寅岁四月八日平旦时分,所有江河泉池忽然泛升高涨,四处的井水也溢出来,狂风大作,宫殿、房舍、山川、大地也都震动起来。到了夜晚,有五色光芒入贯太微,在西方遍布成青红色。

当时,昭王问太使苏由:‘这是什么祥瑞?’苏由回答:‘西方有大圣人诞生。’昭王问:‘对天下有何影响?’苏由答道:‘此时没有,一千年后声教被及此土。’于是昭王即派人把这件事情镌刻在石头上,埋在南郊的天祠前。如果以年代计算,刚好就是当今之时,陛下所梦的金人,想必就是佛陀无疑。”

由于这个因缘,明帝便派遣使者蔡愔、秦景、王遵等十八人西行印度求法。汉明帝一梦,由此开启了中国向西方求取佛法,佛教也由此在中国展开了历史的第一页。

——以蔡愔和秦景为首的十八人浩浩荡荡,带着皇帝的官方文件和厚重礼品就向西域进发,通过丝绸之路去印度,迎请佛法进入中国。

后在今天的阿富汗境内遇到了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开悟得道的阿罗汉圣者,使团就把他们迎请回中国,汉明帝以国家隆重盛大的仪式亲自欢迎他们,招待他们住在当时外交礼节最高的一个机构“鸿胪寺”。「“鸿胪”,本来是掌管诸侯和外国来朝觐者所住的宾馆(相当于今天的外交部迎宾馆或钓鱼台国宾馆);“寺”,原本是指当时官署(政府机构)的名称。」

——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两位尊者随着蔡愔等人,带来了经书,佛陀的舍利,佛像(时为永平十年十二月三十日)。蔡愔等人将携回的佛像呈给明帝。明帝一见,正与梦中的金人相同,惊喜万分,令人临摹多幅,分别供奉在南宫清凉台及高阳门显节寿陵上,这是中国史载有佛像的开始。

——皇帝就请他们讲述佛法,迦叶摩腾和竺法兰翻译了中国最早的经典,佛的遗教经,即佛陀涅槃前留给我们人类的最后一部经《四十二章经》,据此经讲解给皇帝听,皇帝大臣身心欢喜。

——这样,佛、法、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两位尊者)三宝,都到了中国,皇帝大悦。为了要把两位尊者永久地留在中国,把佛教永久地在中国建立,仿照当时官方最高级别的鸿胪寺又造了一座寺庙,即京都洛阳的白马寺,这是中国建佛寺的开端。

这一年,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来到五台山,法眼识圣地,看中了五台山的风水,并奏明汉明帝在此破土建庙,同时揭开了五台佛国历史的第一页。

——佛教,自此被迎请进中国,距今近两千年的历史,佛法依其理论实践立于不败之地,儒释道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

——适逢求得佛法归来,当时东汉明帝得知,印度摩揭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就下令在春节后的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供佛,并于灯笼上书写佛教的法语,后来又演变为猜灯谜,是为纪念佛法,弘扬佛法而创建,这就是元宵节的由来。由此,正月十五燃灯的习俗也随着佛教文化的影响扩大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可见,我们中国的每一个佳节,其实都有很深的文化内涵。

新年第一个月圆之日

——追寻真理最好的日子

今天是正月十五,也是新年里的第一个月圆之日。

月亮永远是圆的,没有阙的。由于光的反射作用,我们的视错觉看上去,有了圆与阙,实则——“非阙不知圆,非圆不知阙。圆阙本相因,本无圆与阙。”

为什么今天光反射出来是圆的?

因为太阳、地球、月球处在同一直线上,对三个球体来说地球居中,在地球上的我们,这时看到的是阳光圆满地照在月球的球面上。

我们人体70%以上的是水,居住于地球上的人们,故而会像海洋那样受月球影响而产生潮汐;另外人体细胞会受磁场影响,月球磁场会作用于人体细胞,月球的引潮力与磁场影响着人的精神活动。

——我们的祖先早就发现了这个规律,就把初一和十五称为“修行日”。修行人这时候应该入定、修善、心存善念,这是追寻真理最好的日子。

就像发射宇宙飞船时,利用地球的自转可以将发射火箭时所提供的能量减至最低,那么最理想的发射场地应在地球的赤道部位。

同样道理,我们要想获得心灵的宁静,在初一、十五这个时候是修行最好的时间点。

——在初一至十五这15天中,还有一个7天半的关键点,两个7天半就是15天,这个7天半的时候月球、地球和太阳形成一个90度的夹角,这个90度的夹角形成了一个倒金字塔形的宇宙磁场,这时对我们人体也是非常有感应的。

西方的修行里讲到的“星期天”——是指大家放下手中的工作,去做祈祷、去修行,是接近上帝的日子,意即让心灵休息的日子。

心灵休息下来,“人”和“自然”可以去“合一”,这正是我们中国所谓的“人天相应,人天合一”,是我们中国人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

我们佛教里也是这样,讲“七”。像我们念佛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七日,又称“打七”——最原始的就来自于禅宗的参禅打坐,初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因《阿弥陀经》里“若一日乃至七日”,所以后来我们也把这个用在“念佛七”上。

——这都是我们的体悟与总结,与自然相应,乃至乘着自然之力来拓展心灵空间,趋于平静深邃,提高内在境界,提升生命质量。

修行面前人人平等。懂得修行,虽为乞丐也很尊贵,否则,纵使佛陀在世,不去“行”也是浪费光阴。

——一代书圣王羲之,当年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但他最大的爱好是修“道”、探索“道”,追求真理,他对佛教非常敬仰。王羲之当时经常去新昌大佛寺,因为大佛寺那时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学问极好的知顿禅师,王羲之经常前去参学。

古有“清风出袖,明月入怀”之誉的《兰亭序》,时为儒道释十八名士成就的一桩雅事,而王羲之在《兰亭序》里的一句慨叹,颇发人深省:“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意思是后代的人看我们,正如同我

们今天看古人一样的啊……

——这个思维是超越时空的!

短暂的人生几十年里,在广博的天地间,或放浪形骸,或陶冶情操,或追寻真理,一晃,几十年就这样过去了,王羲之对人生的如此慨叹中,可见他对修行的这种追求与警醒。

花枝春满庄严人生

我们做人是个严肃的课题,不能玩世不恭,否则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不学佛不知道,学佛后,对生命真相的了解就多了,原来生命还有这么多个层次、层面,做一次人是很不容易的,所以,首先要认清生命的方向,好好去奉献,全身心地投入,琴棋书画不过是陶冶情操,上可供佛下可修身养性,庄严人生。

一个高级的生命,儒家讲修身齐家,奉献于天下。

——一朵小花很美,不要小看一个植物,尚且能长这么美,能把它的生命提升到这样的高度;在一生中,我们的生命能成熟开花、成为一颗果实吗?这个是要努力的,不努力没有几个能开花的。

地藏菩萨头上戴的就是五佛冠,五佛冠就是花冠。我们人人有头,你的头能开花吗?花开见佛,花一开,佛就现出来了——“明珠照彻天堂路,金锡振开地狱门。”

这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的,扪心自问“我”做得到吗?这是一个功课,是我们做人的一个目标。

——花木果好似无情,但它绽放出了花朵,圆满了它的果实,完成了它的生命历程,它的生命是很完美的。

弘一大师临终告别,警劝世人:花枝春满,我的人生终于像一朵花一样开放了,我可以笑对人生了。同时,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告诉旁边的人:“我流下泪水,不要给我擦拭,这是我激动的泪水。”

——只有“根本地解决”了自己人生的根本问题的人,才能在临终时摆脱一切烦恼,欣然感受,才能写出“悲欣交集”这样的文字,既深邃如海又浅白如溪,既沉重如山,又其淡如远闻花香。

——这是要有一点惭愧心的。我们怎样看待生命,生命的修养在各种状态下都可以完成。生命的智慧与精华,无关乎知识水平,各自在乎努力;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江春水付之东流。

这是要特别反省的,世间法出世间法,根本在于一个发奋,人不发奋不成才。

你对佛真的生起信心来了,豁然开朗,一片光明,原来生命还有这样不同的内涵。这个信心不会退的,日日夜夜都一样,生命不一样了,感悟就会不同。

阿弥陀佛!

      

                           

(未完待续)

——佛教慧日编辑室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随喜转载,功德无量。









































白癜风北京哪家医院好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ruitoys.com/jrhd/195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