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元宵节_上元节_元宵 >> 节日活动 >> 文化视野中秋节来历和习俗
明天就是我们的传统佳节-中秋节了,过节期间,大家都可以串串门,走亲访友,亲朋好友团聚一起,吃月饼,赏月亮,话家常,放松一下因工作而紧张的身心。那么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聊聊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
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
马建华:说起中秋节来,这个节日可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据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拜月”的活动;从汉代到晋朝这一段时间里,时候也有中秋赏月的行为,不过不太普遍;月亮只是皇家祭祀的对象。直到唐代,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结合起后,中秋节才开始盛行起来。
到了宋朝时候,中秋节就成了固定的节日,先前庄重的祭祀活动也被当时民间娱乐性的玩月赏月行为取代。包括诗人在内的各类艺术家也已中秋为题材开始各种艺术创作。
马建华:到了明清时候,中秋节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传统节日,这个时候,中秋节的活动更是丰富多彩,有赏月活动,有祭拜活动,据有史料记载的就有“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
习俗一:中秋祭月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习俗二: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大约开始于魏晋时期,但未成习。
马建华: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习俗三:民间拜月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马建华: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
习俗四:中秋团圆宴
古时汉族的中秋团圆宴。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料配上酒醋。吃完后再喝苏叶汤,并用这种汤洗手。宴桌周围,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
马建华:在清朝宫中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枝、芋头、花生、萝卜、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直径大约二尺左右,重量约有二十斤”。
习俗五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早在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在广东佛山的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子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挂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
观众朋友,看了这个节目后,想必您对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都有个初步的了解了吧,中秋节来临之际,在这里我代表栏目组的全体工作人员提前祝愿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节日快乐、合家团圆!
小孩白癜风初期症状初期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