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元宵节_上元节_元宵 >> 节日礼仪 >> 文化团圆的元宵ldquo滚滚r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元宵作为节日食品,在中国也是由来已久。据记载,唐朝时元宵又称“面茧”或“圆不落角”,到了南宋,又叫做“乳糖圆子”。此外,元宵还有“浮元子”“元宝”等雅称。宋代周必大所写的《元宵煮浮元子》中曾以“星灿乌云裹,珠浮浊水中”来形容元宵的煮制过程。
自古以来,中国人最为重视团圆,因此我们的传统佳节都离不开“团圆”二字。比如北方的元宵不是包出来,而是在糯米粉中“滚制”而成,再经汤煮、油炸等环节,寓意热热火火、团团圆圆。正月十五这天一家人吃着热乎乎的元宵,饱含着新的一年家人能够团团圆圆,甜甜蜜蜜的美好心愿。
山东的元宵多为甜馅,有白糖、花生、芝麻、山楂等类,小时候过元宵节,家里早早就开始张罗着准备糯米、馅料。做元宵的过程,是让家里的孩子最兴奋的环节。我们叽叽喳喳、吵吵嚷嚷,在热热闹闹的氛围中,迎接农历正月十五的到来。
今年的元宵节将至,我特意到奶奶家,想体验一次童年的感觉,于是央求奶奶再制作一次手工元宵。奶奶也很高兴,我的提议得到了她的积极响应,找出了家里的老物件,做了一锅香喷喷的手工元宵。
好元宵离不开好的馅料,我们准备了核桃、花生和黑、白芝麻四种原料。
将各种原料放入电锅中炒熟。这时候要注意火候,千万不要炒糊了,否则可就前功尽弃了。
将炒熟的原料放在案板上压碎,再混合到一起,加入白糖、蜂蜜等甜味料,捏成一个个小而圆的馅儿。将馅料用擀面杖碾碎的这个过程香气扑鼻,十分诱人,一点也马虎不得,因为好的馅料直接决定着元宵的口感。
老物件上场,准备“滚元宵”!
还记得小时候,奶奶常边做边说:“做元宵的道理,就是要讲求用心。”
“滚元宵”是元宵制作中最具观赏性、最花力气和最讲究技巧的环节。首先要把制成小块的馅均匀地蘸过水,放到大笸箩里,在糯米粉中反复地“滚“。需要这样反复三到七次,等馅上沾满糯米粉且越滚越圆,越滚越大……
在奶奶的手中,元宵一点点变大,先后经过七次加水、七次加粉,圆滚滚、白胖胖的元宵就做成了。小时候的我很调皮,曾趁奶奶不在,悄悄试着“滚”了一把,但看似简单的动作却很难掌握,不是动作幅度小,元宵“滚”得奇形怪状,就是动作大了,将元宵滚到了地上,面粉也糊到了脸上。奶奶看到这一幕总笑着说:“做元宵不仅需要有力气,而且要有技巧,滚出来的元宵才能细腻、均匀,心急可滚不出好元宵。”
现在的日子好了,小区门口的元宵每天都能买到,只是很少再买来吃了。那种在机器中滚成的元宵,多了甜味,却似乎少了什么别的味道……
撰稿:曹桂彰
编辑:高颖朱嫦姝王月兰
执行审核:侯婷项鸿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