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_上元节_元宵

甜甜的元宵吃起来,元宵节的习俗讲起来

发布时间:2016-11-2 12:27:29   点击数: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春灯节、小正月、元夕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除了吃元宵,还有很多习俗讲究。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赏花灯

元宵佳节赏花灯,吉祥之星为你升。孩子们最喜欢提着各种造型精美的花灯闹元宵了。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这个消息,就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好久,才有一位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现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从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猜灯谜

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

中国最大的一次灯谜盛会是年在南京举行的“九城市灯谜会猜”,设有灯谜上万条,3天里参加的人次达两万多人。

舞龙舞狮

舞龙在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舞蹈。舞龙和舞狮,古时是在一年中的大型节日里面节目之一。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祭门户

古代有“七祭”,祭门和祭户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元宵节诗句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隋)隋炀帝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诗曰》

(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元宵》

(明)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上元竹枝词》

(清)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元宵和汤圆有什么区别?

元宵和汤圆最大的不同是制作方法!

北方的元宵是以馅为基础。先拌馅料,和匀后摊片儿,晾凉后再切成比小立方块,然后把馅块放入大筛子里,倒上江米(南方叫糯米)粉,将筛子来回摇晃(这是手工法,还有专门的滚元宵机器)。随着馅料在互相撞击中沾上江米粉,渐渐滚成球状。做成后的元宵江米粉层很薄、表面是干的,下锅煮时江米粉才吸收水份变糊。一句话,元宵是“滚”出来的!

南方的汤圆有点儿像包饺子。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团,然后把做馅的各种原料拌匀放在大碗里备用。湿糯米粉粘性极强,用手揪一小团湿面,挤压成圆片形状。用筷子等工具挑一团馅放在糯米片上,再用双手边转边收口做成汤圆。做好的汤圆表面光滑发亮,有的还留一个尖儿,像桃子。汤圆表皮已含有足够的水份,很粘,不易保存,最好现做现下了吃。一句话,汤圆是包出来的!

所以今天……

你吃的是元宵

还是汤圆?









































关于北京白癜风的治疗
点滴型白癜风应注意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ruitoys.com/jrly/173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