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元宵节_上元节_元宵 >> 节日礼仪 >> 三叶草元宵专题奇了怪了,元宵为什么要
整理/朵米妈
在中国,民间素有元宵节“观灯猜谜”的习俗。吃元宵、赏灯会、猜谜语是这个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目。
但是各位,在我们彩灯环绕,望着谜面举头冥思的时候,你们有没想过为什么我们要在这个日子猜灯谜呢?
元宵为什么猜灯谜
奴隶社会用来暗示的语言
最初古人在彼此交流时,因为某些特殊原因把话不方便直截了当地说出来,便生出了一种暗示性语言。这便是‘谜语’的前身隐语最早的形成过程。
据史料记载,早在奴隶社会,先民们就已经开始用隐晦曲折的歌谣来表达思想感情了。夏代帝王夏桀暴虐无道,民怨冲天。桀曾说过:“我有天下,如同天之有日,日亡我就亡。”那时的老百姓不敢明言,私下里就用隐语发泄怨怒之情:“时日曷丧?予以汝偕亡。”意思是说:“太阳啊,你什么时候才丧亡呢?让我和你一同去死吧!”这首歌谣,在《书经》“汤誓篇”中就有记载,它也可以说是我国谜语的最早萌芽。
而有文字记载的所谓“曲折隐喻”的语言现象,最早则出现在黄帝时代《弹歌》诗里的“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即隐示人们制作弹弓、猎杀野兽的情形。据该谜友介绍,在春秋战国时期,这种谜语的雏形已十分流行,并有了名称,叫“廋辞”和“隐语”。
曹魏时代曹娥碑阴隐语开文义谜先河
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个文义谜大概要算东汉蔡邕的曹娥碑阴隐语了。其离合字谜的方法,也被认为是开了灯谜即文义谜之先河。
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一书,记载了有关三国时两个著名人物——曹操和其主簿杨修的几则谜语故事。
浙江上虞的曹娥碑,记录的是东汉时一个叫曹娥的孝女投江寻父的故事。曹娥的父亲曹盱,在一次祭奠海神时,落水而亡。其十四岁的女儿曹娥不相信父亲已死,投入江中寻父,五日后父女俩的尸体相拥一道浮出。上虞县令被曹娥的孝义所感动,遂令其弟子邯郸淳记录此事并勒石为碑。东汉大文学家蔡邕读后题了八个字,表示了对此碑的评价:“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这八个字被补刻在了碑的背面,却无人懂得它的意思。
路过曹娥碑时,曹操问杨修:“你能解出这八个字吗?”杨修说:“我能解出来。”走了三十里路,曹操才说:“我已经想出来了。”随即二人将猜到的答案分别写在纸上。杨修解释说:“黄绢,指有颜色的丝织品,合成绝字,幼妇就是少女,猜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儿子,猜字为好;齑臼,也就是盛装和研磨姜、蒜、韭菜等调味料的器具,它每天接受的都是辛辣之味的东西,所以是受辛(辞的繁体为“受辛”)。所以谜底是绝妙好辞,是蔡邕用来赞颂才子邯郸淳为曹娥碑写的碑文的。”曹操答案一样,但却感叹自己的才华和杨修的差了三十里。
王安石元宵节猜谜助兴
“谜语”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谐隐》。而灯谜的起源则要追溯到宋代。这个朝代,是谜语迅速发展的又一个时期,社会上出现了一批专业猜谜语的谜社组织,而到了后来的南宋更是诞生了“灯谜”。
一年元宵节,大文学家王安石的好朋友王吉普来访。席间,王安石说:“今天是元宵节,我出一谜助助兴——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王吉普想了想,没有说出谜底,却对王安石说:“这样吧,我也出一谜助助兴!”说着,吟出一谜:“东海有条鱼,无头亦无尾,去掉脊梁骨,便是你的谜!”王安石不禁微微地笑了。原来,二人所出灯谜的谜底均是“日”。
南宋文学家周密则在《武林旧事》中云:“有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这“藏头隐语”,就是指谜语。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称为灯谜。
这也意味着,南宋时猜灯谜就已经成为元宵节的一种游戏方式了。中华谜语从此开创了民间谜语和灯谜两条路的新格局。
《红楼梦》中27条灯谜寓人物命运
在《红楼梦》里,曹雪芹描写了许多大观园人物制猜灯谜的生动细节,甚至在回目上直接点出。如第二十二回回目为“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第五十回回目为“芦雪庭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都在回目上说明了“这两回”内容里有关于灯谜的故事。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胡庸医乱用虎狼药”,回目中虽未点出灯谜,实际内容中仍有不少对灯谜的描绘。
据统计,曹雪芹在《红楼梦》一书里,至少写进了27条灯谜,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而且对人物性格的揭示、故事情节的演进和作家思想的披露,都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整体艺术构思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第二十二回写入的十则灯谜,曹雪芹明确指出是谶语性质的。贾母说一个谜:猴子身轻站树梢。(打一果名)其谜底是荔枝,用“立枝”谐音,实则是“离枝”,暗寓贾府将来必然“离枝”,即树倒猢狲散,走向败落。这正是荣宁两府最后的结局预告。
王少挑灯设谜讽财主
猜谜变成灯谜,还有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个财主,人称笑面虎。他见了衣着体面的人,就拼命巴结;见了粗衣烂衫的穷人,就吹胡子瞪眼。
有个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烂,一次去借粮时,被他赶出大门。王少回去后越想越气。于元宵之夜,扎了一顶大花灯,来到笑面虎家门前。这大花灯上题着一首诗。笑面虎上前观看,只见上面写着:
头尖身细白如银。
称称没有半毫分;
眼睛长到屁股上,
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看罢,气得面红耳赤,暴跳如雷,嚷道: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便命家丁去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哎,老爷莫犯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这针怎么是对你的呢?莫非是针对你说的,不然你又怎么知道说的是你呢?笑面虎一想,可不是,只好气得干瞪眼,灰溜溜走了,周围的人都乐得哈哈大笑。
这事传开后,越传越远。第二年元宵,人们纷纷仿效,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人猜射取乐。所以就叫灯谜。以后相沿成习,猜灯谜、打灯虎成了元宵佳节的重要活动内容。
看封面猜绘本我猜我猜我猜猜猜!
元宵应景,三叶草也出几个谜题!
以下共有10本与元宵节有关的绘本,
但是,我们只截取了封面。。的局部!
请达人们尽情猜测,
把你猜到的书名发送到的白癜风治疗效果好的医院云南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ruitoys.com/jrly/7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