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_上元节_元宵

福建福清非遗文化绽放多彩魅力

发布时间:2022-5-11 10:33:14   点击数:

福清作为全国著名侨乡,历史悠久。唐圣历二年()置县,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勤劳、勇敢的福清人民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福清众多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明证。在福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民间习俗,传统音乐、舞蹈,衣食住行,婚育寿丧,祭祀信仰,文体技艺等方面,都蕴含十分丰富的人文内涵。福清市共有5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列入国家级1个,省级4个,福州市级12个。

福清市国家级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

项目名录

佾舞(国家级)

宗鹤拳(省级)

新厝伡鼓舞(省级)

石竹山祈梦习俗(省级)

福清市列入福州市级非遗传承基地

宗鹤拳传承示范基地

闽剧传承示范基地

福清市侨乡闽剧团传承示范基地

佾舞传承示范基地

词明线戏传承示范基地

福清市地方特色的乡村非遗传习所

新厝硋灶村伡鼓传习所

镜洋西边村宗鹤拳传习所

江镜玉桂村南少林武术传习所

龙江街道苍霞村词明线戏传习所

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

来了解一下12个

市级以上的非遗文化吧!

佾舞(国家级)

佾舞形成于上古时代,最早用于祭祀天地,表达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心灵对话,形成了道德情感和自身修养的行为规范,实现社会价值的提升。佾舞是古代国家制度、政治生活的具象形态和国家治道之首。

佾舞承于周公作乐制礼,大成于后世祭孔乐舞,汉明帝年间开放地方祭孔,佾舞由此向全国州县推广普及。佾舞发展于北宋徽宗时期大晟乐府典乐师福清人刘诜制作《大晟乐章》的佾舞方程式及配乐,被宋徽宗钦定为国家正乐,颁行天下,佾舞发展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并载入《宋史》。该规范虽历经金、元、明、清、民国而日久弥新,沿用至今,并在海外开枝散叶,远播世界各国。

年5月,佾舞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目前,随着佾舞在全国不断传承和实践,佾舞涵盖的许多领域的文化研究也有待不断深化和拓宽。

宗鹤拳(省级)

镜洋镇位于福清西北部与闽侯交界,人口2.6万,民间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其中最具地方特色、影响最为广泛的当数宗鹤拳。后世弟子遍布闽、台、两广、港澳及东南亚、日本、美国等地,弟子已逾百万人。近二十多年来,日本、台湾、俄罗斯等地的宗鹤拳弟子多次莅融寻根问祖。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宗鹤拳,方世培祖师的第五代传人方长玉、方长灿等人共同发起成立“福清市宗鹤拳协会”,并在福清、福州两地开设多个传习所,传授本派拳法。年7月宗鹤拳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至今,以宗鹤拳武术文化为载体,成功举办八届海峡两岸宗鹤拳武术文化暨六届融台青少年文化交流交流大会,成为我市及省重点对台交流文化项目之一。如今,正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伡鼓舞(省级)

伡鼓舞的由来据传是明嘉靖年间,戚继光率兵平倭,转浙入闽赴兴化追击残敌时,沿途邀集民众壮士举旗擂鼓敲锣助威杀敌,到处战鼓雷响,杀声冲天,倭兵闻声丧胆,束手就擒,一败涂地。从此以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一胜利,就不断编译创新演化而成为伡鼓舞,世代传承迄今已有四百余年。

伡鼓舞表演时,四把彩色宝盖凉伞一字形横队领先,钹、锣依次双行纵队居中,由二人推车,一名鼓手组成的伡鼓殿后压阵击节指挥。每支伡鼓舞队,由数十名统一服装,抹粉涂红,插眉插花,打扮化装成婀娜多姿的老中青妇女舞者组成的“四手”(伞手、锣手、钹手、鼓手),随着鼓点击打奏的指挥而跳起伡鼓舞的各种变化无穷的动作、舞步、造型、套路和花样。场面宏伟壮观,大阵势、大气派,鼓声雷动,锣钹铿锵,动作整齐,舞步矫健,飒爽英姿,气势磅礴。

石竹山祈梦文化

(省级)

石竹山在福清西部,是国家4A级风景区,以“石奇、竹秀”而得名,素有“雅胜鼓山”之誉。石竹山九仙在汉武帝时期就开始传承,为东南沿海道教名山。此山“石能留影常来鹤,竹欲摩空尽作龙”。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于泰昌元年(年)慕名游览石竹山时记叙:“闻宏路驿西十里,有石竹山,岩石最胜,亦为九仙祈梦所,闽有‘春游石竹,秋游九鲤’语,虽未合其时,然不可失之交臂也,乘胜遂行……”

石竹山作为“祈梦的发祥与传承地”,素有“中华梦乡”之美誉。连续成功举办了五届石竹山梦文化节,逐步成为福建道教响亮的文化品牌,为台湾同胞了解九仙祈梦文化、走近福清民俗、共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梦文化节的举办,将进一步推动石竹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整合,促进特色文化品牌的锻造升级,为传承传统文化精华、满足两岸民众文化需求,促进两岸民间交往作出积极的贡献。

福清南少林武术

(福州市级)

福清南少林武术是世界南少林武术(功夫)发源地。年福清南少林寺重建以来,世界各国武术团及个人来到福清寻根谒祖的不计其数,来访者一致承认他们所学到的南少林武术均由福清籍华侨武术师傅传授。

福清南少林拳术种类、套路之多,可列为全国前茅。经福清南少林武术研究会十余年来深入挖掘,已整理出福清禅宗拳术、民间拳术(包括器械)套路75种、器械47种、硬气功11种及点穴技艺等。同时与南少林武术不可分割的武医及其医术、草药方也极为丰富。福清练武之人众多,年之前,几乎每个乡村都设武馆,传授武术,县城由官方设办福清国术馆,30年间培养了武林名师千余人。福清南少林武术是中华武术魂宝中一朵奇葩。流派中的詠春拳、宗鹤拳已列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福清硋灶上元习俗

(福州市级)

新厝硋灶做上元习俗始于明正德初年(公元年)。硋灶俗定正月十二做上元,围绕驱邪禳灾、祈福求子开展民俗活动。主要活动有:

一、“祭天祈年”:正月十二清晨,村民在家中祭天拜神,供桌上摆放供品,排列出“上元请福”、“添丁进财”等吉祥语,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二、“元宵夜宴”:正月十二,邀请女婿女儿、亲朋好友回家夜宴。新婚女婿要带大花烛、烟酒花篮等回门,还要在祖庙点放烟花,以祈求早添新丁。

三、“看新娘”:新嫁到硋灶的新娘,盛装打扮,在祖庙里头供村民欣赏,祈求祖宗保佑。

四、“祭赶虎狼”:在家庙霞川宫内举行“祭赶虎狼”仪式。摆香案、备办“三味礼”等供品求神明保佑。放火铳、燃鞭炮、驱虎避邪。

五、“点柴塔、烘轿脚”:在宫祠广场观赏“灶火表演,由司火点燃五米多高松木柴塔,同时由新婚或喜添男丁的小伙子,抬着神轿绕着篝火为菩萨“烘轿脚”,意为驱邪避魔。

六、菩萨“封路巡安”、瑞兽“福厝献瑞”。等柴塔篝火熄灭后,由菩萨神轿、“八班”、“执事”等组成队伍环乡进行“封路巡安”。鱼龙、瑞兽、少狮通宵达旦、逐家挨户去进行“福(伏)厝献瑞”。

福清古建筑木作营造技艺

(福州市级)

传统木作结构营造技艺,在福清这一地域的木结构建筑中,一直沿用传承下来的技艺来建造,传承了在建造中各个层面各自的文化内涵。在结构方式的制定,模数尺寸的权衡与计算,习俗的各种禁忌和操作仪式的规则也有各自的规定,制造中技艺的传承,包括细部结构的处理,工具使用手法注意要点,成品安装时按顺序安排各构件的位置与朝向都有明确的规定。在上中脊梁时的仪式与祭中脊梁时各种民俗做法的传承,这些都是经过历朝历代的工匠们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延续至今。

板凳龙

(福州市级)

舞板凳龙是龙高半岛最具特色的传统民间习俗,已有多年的历史。板凳龙分“龙头”、“龙身”、“龙尾”3个部分,整条龙由一排排安装在板凳上的龙灯搭接而成。“龙头”由技艺熟练的强壮男子担任,并配有副手,龙尾次之。出游时舞者必须步调一致、默契配合。打龙围时,一人高举宝珠左右挑逗,龙头则不断追逐宝珠。此时,凳凳起舞,此起彼落。锣鼓声、烟花鞭炮声、吆喝声汇成一片,场面蔚为壮观。“穿龙柱”的活最绝,一只长龙从左边的“入孝”门进入祠堂,在数十根大柱子中间穿行,从右边的“出悌”门穿出,不乱阵脚,令人啧啧称奇。舞板凳龙一般选择农历正月十一至十六、中秋节。

吉日一到,龙灯出游。舞者要先跳过用稻草燃烧的火堆,以求舞龙顺利,然后拜谒宗祠内的先祖画像,再按照预定的路线在全村穿行。

福清海族舞

(福州市级)

新厝镇大澳村的“海族舞”,俗名“弄九鲤”,历经数百年而形成和发展,雏形最早出于南宋时期。传说一个郑姓渔民,捕到一条海豚,这个消息传到私塾陈宣的耳里,陈宣想劝渔民把它放生,可是当他赶到现场,海豚已被剖腹。陈宣要求把鱼皮留下,并在鱼皮内填满谷物稻草造了一条海豚鱼样,挂在门前晾干。

至当年秋季的一个夜间,刮西北风,吹得该海豚发出“嘘、嘘”响,吵得陈宣不能睡觉,他把“嘘、嘘”听作“去、去”,就叫孙子以宁起床出海捕鱼,结果满载而归,就把功劳归于海豚。之后这个秘密传开,渔民们都学着做鱼样,有的鱼皮不好剥,就素性用麻布缝制鱼样挂在门前,结果各渔家也都丰收了。大家都觉得鱼样有灵性,是吉祥物,就用竹篾、麻布等材料,扎成鱼样,装上柄,涂上颜料,内部点上蜡烛。每年春节、元宵节期间,海族群就点起篝火,擎着鱼样,绕着火堆,跑火圈,以此增添节日的气氛,祈求渔业丰收,合境平安。

福清江阴走街习俗

(福州市级)

“走街习俗”是江阴镇塘边村特有的民俗风情。此习俗以保家卫村捍卫家园,震慑雄威驱邪祺祥为主题,具有竞跑的神奇性,俗神信仰的普遍性、呼神场面的严肃性与节日活动的娱乐性等特征。“走街习俗”诞生于元朝至顺年间,迄今有八百年的历史。“走街习俗”活动从塘边街开始,由本村二十四个青壮年后生组成。他们一袭青衣黑裤,白底衬衫,赤脚抬着本宫神明“龙塘宫”,在手执符斗、火把的人引领之下,二十四位后生虎虎生威,健步如飞,稳健凝重地快步绕本村地土一周,并沿途打下桃符,以镇吉祥、如意平安。“走街习俗”凝聚了全体村民共建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望,也寄托浪迹天涯创业在外的塘边村人的浓浓乡情。

福清词明线戏

(福州市级)

提线木偶,古称“悬丝傀儡”,又名“丝戏”,民间俗称“嘉礼”(意即隆重的殡婚嘉会中的大礼),被誉为“活起来”的木偶,是流行于福建地区的古老珍稀戏种。提线木偶行头简单,只要搭个台子,加上围布,即可演出。以前,逢年过节或私家喜庆时,村里都会邀请木偶戏班,在广场或厅堂演唱。木偶戏班成员一般为7人左右,演出时台前由两三人操作,连说带唱,后台三五人吹拉伴奏。表演时,艺人用丝线牵引动作。演员角色有生、旦、净、末、丑。乐器有闽剧的全套乐器,另加板胡、京胡。曲牌以闽剧曲牌为主,另加京剧的西皮、二黄、倒板等曲调。表演的剧目有《石竹仙君》《陈靖姑》《目连戏》《包公》《九使公》等。正演前加演“拍八仙”。以前,福清民间每逢婚嫁、寿辰、婴儿周岁、房屋奠基和上梁、迎神赛会、谢天酬愿,都必须表演提线木偶戏以示大礼。

福清番薯丸制作技艺

(福州市级)

福清番薯丸,是我们福清颇具影响力,具有浓郁福清人文色彩的传统美食。相传从清初开始,每年冬至和春节在福清的龙高半岛,高山,三山,沙埔,东瀚四乡镇,每家每户都会做番薯丸,都要吃福清番薯丸,就像咱中国人吃中秋月饼,北方人中秋吃饺子,象征合家团圆,生活美满。现在,这一风俗已经从原来的小山村,走向整个福清,成为福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当番薯被营养学,医学专家,反复证明为绿色保健食品,其饮食文化价值就更具有独特的精神内涵,具有不可低估的对外宣传推广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既具有艺术审美价值和产业价值,又具有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福清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百万玉融儿女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宝贵资源,体现了福清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艺术想象和文化意识,对于加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及和谐文化建设都有很大帮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ruitoys.com/jrnr/1368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