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元宵节_上元节_元宵 >> 节日内容 >> 除了中元节,别忘了上元节和下元节
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五,大家应该知道,今天是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但是一年之中除了中元节,还有上元节和下元节。
他们的来历是什么?南京人过起节来有什么样的习俗?今天就让我们来一一盘点。
中国古俗中,有三元节之说。
三元?麻将?
NO!是这三元!
上元节:正月十五日,乃庆元宵。
中元节:七月十五日,祭祀亡人。
下元节:十月十五日,祭祀祖先。
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元,即月圆之夜的意思。三元说源自道教,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因而就有了这三元。
上元节正月十五是农历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称元夜,夜与宵同义,便称元宵。元宵节最初由祭祀而起,渐演为隆重热烈异彩纷呈的娱乐节庆。中国传统的元宵节始于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古时为一日,唐代为十六至十八,三日;宋代为十四至十八,五日;明代朱元璋在南京做皇帝,把元宵节一下延长为十日,即初八至十七,十八落灯。食品也由食豆粥,改为品尝元宵(汤圆),南京有“上灯元宵,落灯面”之俗。
1金陵灯会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八在夫子庙举行的“金陵灯会”始于六朝,盛于明清,经久不衰。南京灯节前后历时10天,初八上灯,十八落灯。明代灯节最盛,从笪桥至评事街,鱼龙纷沓,五光十色。届时老少看灯,万人空巷。后来集中挂灯区移到了夫子庙一带,至今每到灯节这一带仍很热闹。旧时讲究“上灯元宵落灯面”,是说南京人灯节期间的食俗。
爬城头爬城头在正月十六。每年这一天南京人都要和家人或三五好友登城览胜,俗话叫“走百病”、“踏太平”。过去游人主要登三山、石城、聚宝(中华)、通济四城门。现在只有聚宝门(中华门)可以爬上。
中元节中元节是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民间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也有在七月十四日的,俗称七月半。印度佛教仪式中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这天,家家祭祀祖先,有些还要举行家宴,供奉时行礼如仪。在封建时代,地方官府还命令寺庙的和尚道士设孤魂道场,以祭奠阵亡的军士,中元节时,人们要焚烧大量的纸钱。
南京中元节习俗有,
1祭祖民间相信,家里的祖先会在中元节这天回到家中,看望子孙,所以家里人要在这边准备好食物、酒水等用来祭祀祖先。
当天晚上,家里的儿女子孙都要回家参与祭拜,依照辈分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并表达对祖先的思念。
放河灯在历史上,南京“鬼节”的活动很隆重,从朱元璋时代开始,就会在秦淮河沿岸放花灯,据传起码要放一万盏灯,意在为先人引路。相比其他习俗,放河灯习俗更受年轻人喜爱。
放河灯有这样一种说法,说是很多溺水而亡的孤鬼,为了投胎,往往会拉人下水让其溺死,来换取自己投胎的资格。民间就用“放河灯”的方式为它们超度,希望这些水鬼能不再受苦早日投胎,免的危害人间。传说二是,人间的河与丰都鬼城的河相连,人们把对先人的思念以及对地藏王菩萨说的话都通过河灯,带到阴间。
3放焰口南京的大街小巷、街村,都要举行“放焰口”的活动,请和尚、道士做道场念经,放焰口对于鬼道来说,等于是无限制地放赈,所以又叫做“施食”。
如果是在传统鬼节举行的“放焰口”,一般法事规模都比较大,场面也比较隆重,因为这种有固定日期的施食科仪往往没有特定的斋主,而是针对普天之下的各路幽魂,为他们施食赎罪,祭炼祈福。
4说唱文化白局是南京唯一的古老曲种,现在濒临绝迹。每到上元节的时候,南京的街头民间艺人将会组织一两百场的白局活动,以中华门的西街口为第一台,然后沿着外秦淮河,一桥、一街口都会有一台白局。一般来说,白局的最后一台设于当时的“骂驾桥”(在现今的白鹭洲公园附近),民间艺人搭台打擂,形成特殊的文化现象。
民间曲艺“莲花落”旧时广为流行,以打竹板伴唱,内容多为佛教故事、民间传说等,南京人特别在中元节要唱它。
5做茄饼中元节,南京人祭祀祖先,最常见的食品是什么?是茄饼!另一本南京民俗着作、民国潘宗鼎先生的《金陵岁时记》(南京岁时民俗开山之作)记载:“吾乡届中元节,人家祀先,取茄子切成丝,和面,用油煎之,曰‘茄饼’”。
茄饼也就是人们把新鲜茄子切成丝,和上面粉,用油煎炸。民间认为,茄饼可以成为已故祖先前往盂兰盆会的干粮,制作茄饼的习俗是除南京以外的地方没有的。
6夜来香夏仁虎在《岁华忆语》中说:“游人恒集清凉山驻马坡一带,购夜来香以归。当时物贱,夜来香数十朵,以铜丝串成柄,只索青钱二三枚耳。”可见,当时中元节晚上去买夜来香成了一种习俗。夜来香的流行,给鬼节“中元节”添上一点别样的温情。
夜来香又名夜香树,原产热带,叶片呈心形,边缘有绒毛。每逢夏秋之间,当月上树梢时它即飘出阵阵清香,这种香味令蚊子害怕,是驱蚊佳品。
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是“下元节”。此时,正值农村收获季节,武进一带几乎家家户户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团子,包素菜馅心,蒸熟后在大门外“斋天”。又,旧时俗谚云:“十月半,牵砻团子斋三官”。
原来道教谓是日是“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生日,道教徒家门外均竖天杆,杆上挂黄旗。晚上,杆顶挂三盏天灯,做团子需三官。民国以后,此俗渐废,惟民间将祭亡、烧库等仪式提前在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时举行。下元节的习俗据说自明清之后就逐渐消亡,但近年来人们又重新开始了解这个曾一度被遗忘的节日。
老南京的下元节曾经有丰富的民俗活动。
1焚“金银包”这是祭拜先祖亡灵的习俗,过去南京民间喜欢折红绿纸为仙衣,折锡箔为银锭,装入白纸糊的袋中,正面写“谨言冥宝一封、彩衣一身上献某某受纳”,下书“子孙某某百拜”,背面写“某年、某月、某日谨封”,俗称“金银包”,叩拜后焚化。
祭拜祖先如道教专门场所的有关宗教活动等,这一天,道观做道场,为民众解厄除困,民众前往道观观祭,并在道观中拜祭下元水官和祖先。
3祭大禹水官大帝禹的诞辰日就是农历十月十五,所以这一天老南京的各城隍庙里都有祭祀活动。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城隍神是城市的保护神,城是城池的意思,隍是干涸和没有水的护城壕,大禹治水安民,南京人喜欢把大禹与城隍合在一起来祭祀,所以在这一天里逛城隍、祭大禹就成为人们必做的功课。
4吃糍粑这一天,人们在家中做糍粑并赠送亲友,蒸麻腐包子等。每逢下元节来临,水官下降到凡间,巡查人间善恶,为人们解除灾难。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张灯三夜,拜祭下元水官,在自家正厅山墙两边要挂上一对提灯,并在灯下供奉鱼肉水果等,下元之夜,人们喜欢焚香、祭酒,以纪念祖先和逝去的亲人。
5“水色”活动就是南京人要在这一天举行一些与“水色”有关的户外活动,水,和“水官”有关,色,指色彩丰富。一般是扎彩船,在河中巡游。水色由此得名。人们皆穿深衣常服,于月夜时乘彩船在秦淮河之上巡游,并可以在船上摆放一些祭品,置备乐器,悬挂灯笼,纪念祖先、祭下元水官、祈祷祝福等活动,并可以在船上分食下元节的特色食品。
怎么样,小伙伴们?
今天来块中元节的茄饼吧~
来源:凤凰江苏综合整理
◆◆◆◆◆
精彩原创
“不敢买”的房子聚焦他们在城市里越障前行
最镜头一座故居,两代学者,三个时代
专访王绵先生揭秘!网贷业“薅羊毛”背后的利益链条毕业了,校长的最后一节大课!时过境未迁,找寻老照片中的金陵旧影“血色童年”:透析室里的孩子
最镜头肾衰患儿之痛:宁愿死在手术台上,也好过透析中等死河北人别再被骗了这10个偏方治不了中国34个省市名字重新设计一遍无意间惊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ruitoys.com/jrnr/2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