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_上元节_元宵

元宵节回顾旧时元宵风俗nbsp元

发布时间:2016-11-23 9:42:07   点击数:
每日一言“老照片”

老照片是记录了我们人生中成长的步伐,记录了许多甜蜜或悲伤的一瞬间。照片见证了我们成长的点滴,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儿时的天真、少年时的率性。

把过去留在记忆 把期待留给未来

元宵节老照片

元宵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节日之一,“正月十五闹元宵”有着悠久的历史。清都察院左都御史、著名诗人姚元之的一首记述盛京(今沈阳)灯市景象的诗来形容:“三官台起大街中,箫鼓清歌落半空。正是早春残雪里,珠花红树报年丰。”在他看来,元宵节可称为“狂欢节”。

正月十五,也称为元宵节、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唐代大诗人卢照邻在他的《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景:“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宋代,元宵节也很受重视,灯的样式十分丰富,赏灯活动更加热闹。明代,元宵节要连续赏灯10天,这可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了。到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可是活动的规模很大,盛况空前。

满族妇女的特殊习俗:“走百病”

民间过元宵节都要吃元宵,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这些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也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同汉族过元宵节一样,生活在盛京的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到了正月十六日的当晚,满族妇女三五成群,结伴远行,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这叫做“走百病”,是满族妇女的一种特殊习俗。

扭秧歌,在清代也是过元宵节的一景。缪润绂,字东霖(—),沈阳人,光绪18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俗谓“点翰林”),在他的著作《沈阳百咏》中有这样的记载:“新春又说唱秧歌,妞妮争夸江老婆。谁是主人谁是客,团团听打凤阳锣。”元宵节时,商贾等杂扮男女装束演唱凤阳歌,扭秧歌。沿街围观的人特别多,一时间街巷为之堵塞。

正是因为当时的娱乐活动太少,所以一到了元宵节,有热闹看,有灯谜猜,连平日足不出户的女子都会出来逛街,甚至连皇帝也要走出宫门来。

真正的“情人节”在元宵节

正月十五可以说是中国的‘情人节’,因为到了这一天,平时从不出门的女孩子都可以到闹市中观灯、看热闹,与自己的情人相会,送上定情之物。大人也会借这个机会,领着孩子们去相亲。另外,也为更多的青年男女创造了相识的机会。”

正月十五也叫元夕、元夜,因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称上元节。古人称夜为“宵”,后来便称为元宵节。元宵节也称灯节,自汉朝起,大街小巷、家家户户,悬挂灯笼,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彻夜赏灯狂欢。到了明、清代灯市经久不衰。清代诗人姚元之《咏元宵节》诗云:“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描述的就是当时元宵节期间观灯游玩的热闹景象。

在封建社会里,中国的女人平时很少出门,元宵节期间,成为她们难得的一次露面机会。清褚人获《坚瓠补集卷之四》记载,(宋代)京师旧俗,妇女多以元宵夜出游,名走桥。明代,元宵节期间,“妇人着白绫衫队而宵行”(《帝城景物略》),“勋戚内眷登楼玩看,了不畏人”(《酌中志》卷二十)。妇女们打扮得花枝招展,成群结队,招摇过市,自由自在。清人王初桐的《奁史》卷五十八《事为门二岁节》记载:“司马温公在洛阳闲居,时上元节,夫人欲出看灯,公曰:家中点灯,何必出看?夫人曰:兼欲看游人。”可见妇女们出门,不仅是为了观灯,还要看人,这在封建社会是很难得的机会。

古时元宵灯节期间,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大好机会。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词云:“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元宵灯会狂欢之夜,情人急于约会的有趣场面。

因为,中国各朝代平时都实行宵禁制度,但到了元宵节期间,宵禁能取消几天。于是人们(尤其是女孩子)便抓紧这个机会彻夜狂欢。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土方治疗白癜风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正规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ruitoys.com/jrqy/221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