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_上元节_元宵

涂高峰余干枫港方言童谣及元宵节风俗

发布时间:2019-1-23 12:54:50   点击数:

前言

我出生在余干枫港乡,小时候,跟着大人们学说了很多的方言童谣——“哇吧里”。这些童谣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或描述农村一些有趣的事情,或讽刺有不良习惯的人,或预测天气,或嘲笑身体有缺陷的人(破了相的人)等。这些童谣用方言读起来,非常押韵,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十分有趣。

然而,时代变迁,这些妇孺皆知,耳熟能详,伴随我们长大,给我们带来无比快乐的方言童谣,却逐渐被人们所遗忘。

尝试着对这些童谣进行整理,希望它们能一直流传下去。

小时候,有很多“绕口令”式余干方言童谣,要求说得既快又清楚。七,八岁的孩子正处于换牙阶段。那些口齿不伶俐的,或缺了牙齿的孩子就说不来,或说不清楚。一说起来,错误频出,今人捧腹大笑。这里收录了几首:

01

拴门莫拴上拴。

注:如果口齿不清晰,或说快了,往往会说成:“香门莫香拴拴”。不信你试试?

02

死梓树,莫死柿树。

死柿树,莫死梓树。

注:如果口齿不清晰或说得太快,就会说成:“死祖宗莫死舅舅,死舅舅莫死祖宗”。不信你又试试?

03

乌蛤蟆莫咬麻蛤蟆,

麻蛤蟆莫咬乌蛤蟆。

注:如果口齿不伶俐,或说快了

往往会说成:“乌妈妈莫咬麻妈妈,麻妈妈莫咬乌妈妈”。不信你再试试?

04

张老九,李老九,

借钱九百九。

上九江,买韭菜,

办个九十九。

05

隔壁个伯婆壁哈(下)一把耙,

要自到隔壁个伯婆壁啥(下)去拿

不要自送还到隔壁个伯婆壁哈(下)。

06

一个白须老子壳里,

担了一担干杆,

走干港里过,

到底是杆比港干?

还是港比杆干?

07

墙上一面鼓,

鼓上一只花老虎,

老虎抓破来鼓,

捡一尺布来补,

到底是鼓补布,

还是布补鼓?

08

小时候,很少看到汽车。看到最多的是手扶拖拉机,拖拉机,及“东风牌”汽车。小汽车只能在“乡村放影队”到村里来放电影时,在正片之前放的“新闻简报”里,看到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宾,乘坐的“红旗”牌轿车。下面这个关于汽车的童谣大约出现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曾经教女儿说过:

汽车来啦阿不怕,

阿跟汽车打一架,

打得汽车喊“爸爸”。

09

反映后娘与孩子关系的童谣:

前娘打娃轻轻拍,

后娘打娃用针扎。

10

讽刺忘记了家乡人的童谣:

冬瓜,冬瓜,

两头里开花,

开到南昌,

不认得家乡。

11

有关天气预报的童谣:

天上星星稀,

明朝晒死鸡。

天上星星多

明朝有雨落。

东杠晴,

西杠雨,

南杠涨大水,

北杠“扫帚鬼”。

春东(风)夏西(风),打马送蓑衣。

12

讽刺好吃的人的童谣:

好恰鬼里好,

钻进灶,

灶里着了火,

烧到了好吃鬼里个裸。

13

讽刺懒汉的童谣:

懒鬼懒,

学补伞,

补伞难装把,

学“叫花”,

“叫花”难走路

学榨油,

榨油难包箍

学摆渡

摆渡难撑篙,

学打刀,

打刀难打管

学补碗,

补碗难补悬,

学作田

作田难养牛,

学做屋,

做屋难上梁,

学搭糖,

搭糖难搭白。

学打麦,

打麦打不来,

捉得懒鬼活个埋。

14

小时候,如果有小朋友说话有些结巴,我们就叫他“嘞子”,唱下面的童谣:

嘞子嘞,

挑一担灰,

挑到井里埠,

剪一尺布,

摆得嘞子蒙屁股。

15

关于“癞痢子”的童谣——

(1)

癞痢子癞,

癞到十八。

十八不好,

要癞到老。

(2)

四边乌云起,

中间一道光,

清早起来,

不是一郊雪,

就是一郊霜。

(3)

癞痢子癞四弦,

中间做菜圆。

癞痢子癞四方,

中间做坐缸

(4)

一癞里捡到一只鸡,

二癞里拿去归,

三癞里烧水泡,

四癞里出油盐,

五癞里帮拔毛,

六癞里来架火,

七癞里来掌勺,

八癞里备碗筷,

九癞里买烟酒,

十癞里一块都冇有。

16

小时候,由于卫生条件差,医疗不发达,在天气炎热的夏季,很多小朋友头上长了疖子,溃烂后,就在头上留下了疤痕,小朋友看到,就会说下面的童谣来嘲笑:

疤果里疤

推风车,

推到李梅岭,

捡到一块牛屎饼,

摆得疤果里恰过岭。

17

小时候,经常看到不停地眨眼睛的人,我们叫他们“眨巴子眼”。

眨巴子眼,

铜锣悬,

爷买爆竹崽过年。

崽哇打不响,

爷哇冇去钱。

媳妇在旁边,

咒你个眨巴子过不好年。

18

嬢乖里嬢,

嫁在上。

在上涨来水,

嫁排李。

排李不要,

气得嬢瓜里发跳。

19

反映家庭生活的童谣:

(1)

女:

金花菜,菜花芯,

如今妇女翻了身。

男人女人都一样,

妇女也是平等人。

男人不能打妇女,

打了妇女会离婚。

男:

金花菜,菜花芯

娶了老婆伤阿个心。

好吃懒做不讲理,

不敬公婆惹是非

离婚就离婚,

阿情愿打单身。

(2)

亲家公呃,

你坐上,阿坐下,

阿头头脑脑对你哇。

哇你个女,头不梳,

面不洗,就像一只花猫鸡。

叫你个女,洗呀米,

弄破来阿个新筲箕。

叫你个女,捞呀饭,

躲到灶前恰荷包蛋。

叫你个女,刷呀锅,

躲到楼上做鸡窝。

叫你个女,洗呀碗,

打破来阿个花壁碗。

叫你个女,架呀火,

打死来阿个抱鸡嬷。

叫你个女,扫呀地,

躲得门背里戏把戏。

叫你个女,洗呀菜,

躲到塘边捉鱼仔。

叫你个女,掐呀葱,

躲到河边钓虾公。

叫你个女,赶呀鸡,

躲到树荫下吹呗呗。

20

孩童游戏的童谣——

(1)

簸箕里簸,

簸豆屎,

豆屎有几斤,

阿和你翻转身。

(2)

叽哩咕噜车水,

车到一个鲫鱼里,

你恰头、阿吃尾,

中间去哪里?

猫鸡拖上了屋,

老鸦叼上了树。

21

每年春节过后,孩子们就盼望过“元宵节”,余干话叫过“月半”。过“月半”最有意思的莫过于和小伙伴们一起扬“杆把仔”灯。扬“杆巴仔”灯通常从正月十三开始,称为“头灯”,连续扬三个晚上,直到正月十五。正月十三前几天,村里的孩子们就会组成几伙,一般一伙有七到十个人不等(那时农村风俗,扬“杆把仔”灯只能由男孩子们参加,女孩子不能参加。连扎灯的时候都不能让女孩子在旁边看,据说会带来晦气,这也是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歧视),在有经验的大哥哥们的指导下,扎“杆把仔”灯,并且学习扬灯时要喊的彩辞。“杆把仔”灯主要用稻杆,竹蔑,细铁丝,细绳子等材料扎成。要把灯扎成龙的形状,分龙头,龙身,和龙尾。龙身要分七至十节,中间用细绳子连接。每节下面都插上木棍固定好。有几节就得要对应由几个孩子举/扬。扎好后,要用纸把整条龙包起来,画上龙眼,龙角,龙须,龙麟,龙尾等。扬“杆把仔”灯的时候,龙头要点上红蜡烛,龙尾要插上点着的香。蜡烛和香在进入主家扬的时候不能熄灭,如在扬灯的时候熄灭了,会认为不吉利,惹主家不高兴。因此在进主家之前,就要看看是否快烧完,及时更换,确保万无一失。那时候,“杆把仔”灯为大,家家户户都要把很长的鞭炮,剪成很多小节,每来一伙扬“杆把仔”灯的,都要燃放鞭炮迎接。后面跟着男女老少,看热闹。走到哪里,跟到哪里。全村都沉浸在节日的喜庆和欢快中,场面甚是壮观,热闹。扬“杆把子”灯,一般从村东头扬到村西头,挨家挨户。如果主家还在吃饭,绝对不能敲门,据说会冲了主家的财气,主家会很生气,而不开门接待。要喊“老板呐,打开门啰,抽开栓,生个儿子会当官啰”。如果确实还在吃饭,不开门,则绕过去到另外一家去,过后再返回。有时碰到村子里有几伙同时到一家,则由先到的先进去,依次进行。进到主家后,要进行扬“杆把好”灯最关键,最精彩的部分~喝彩。彩辞要在几天前就要背熟。主喝之人也是举龙头之人,往往由头脑聪明,记忆力好,口齿伶俐,声音高吭的孩子担任,其他孩子呼应。喝彩时,主喝之人吆喝“福咿呃”,接着高声咏唱彩辞,其他孩子则以“喔”拖长音大声附和。有时看热闹的人也跟着附和,一呼众应,场面非常热闹,其乐融融,欢乐无比。以下是扬“杆把仔”灯喝彩的彩辞:

福咿呃,喔!

上灯上噢,喔!

进画堂噢,喔!

画堂里头出对子噢,喔!

对子里头出状元啰,喔!

状元状一家哟,喔!

生个儿子中探花哟,喔!

状元状一对哟,喔!

生个儿子当官做皇帝噢,喔!

龙灯进屋来噢,喔!

兜福又兜财哟,喔!

龙头拱呀拱噢,喔!

恭喜你做公公/外公噢,喔!

龙头摆呀摆噢,喔!

恭喜你生个千岁个崽哟,喔!

龙朝里哟,喔!

饲个年猪三百几哟,喔!

龙朝外哟,喔!

饲个年猪牛样大哟,喔!

蜡烛一对哟,喔!

粿里一双噢,喔!

金玉银子堆满仓噢,喔!

喝完彩后,主家就会把蜡笔,年糕(粿里)等礼物送给专门管礼的人。管礼的人一般为孩子们当中个子高,力气大,而又诚实可靠的人。他们背着个大蛇皮袋,一路跟着,随着礼物的增多,特别是年糕,甚是沉重,背起来很吃力,往往一晚下来,力气再大,也会累得满头大汗。所以之后分礼物的时候会多分几根蜡烛或几个粿里给他们。有时遇到生活好些,而且又大方的主家,还会打发些零钱,一毛,伍毛,一元不等。如果主家有新出嫁的女儿,打发的赏钱就会更多。(余干风俗,新出嫁的女儿必须带着她的丈夫(新郎)回娘家过“元宵节”即过“月半”,新郎被称作“新姐夫”。)“新姐夫”或主家在一遍又一遍“添子又添孙”的喝彩中,有时会拿出伍元,拾元打赏。那时,伍元,拾元对我们这些孩子们来说,简直就是一笔很可观的钱了。所以,喝彩要随机应变。彩辞里,“龙头拱呀拱哟,恭喜你做公公/外公噢!”及“龙头摆呀摆哟,恭喜你生个千岁个崽噢!”这两句,主家有这样的喜事则加上去,没有则拿掉不说。结束后,就近到一个参加了扬灯的人家里分礼品。还要拿一些礼物感谢教孩子们扎“杆把仔”灯,喝彩辞的“教练哥哥”。最后,“教练哥哥”还要带孩子们把“杆把仔”灯拿到村里的“社公”庙前烧掉,叫“杀灯”,以求村里的“社公”保佑全村村民一年风调雨顺,保估孩子们健康,平安。到此,整个活动才算结束。本人小时候曾多次参加村里小朋友“元宵节”扬“杆把仔”灯的的活动,而且是做“龙头老大”,即举龙头,喝彩的人。

这些有趣的童谣,现在想来,就像是在昨天。一晃四五十年过去了,自己已到了快退休的年龄,原来的村子也随着“移民建镇”迁往别处。前几年曾带着儿子去老村子看过一次,房屋全部被拆除,村址已被夷为平地,成为田地。在大哥和几位热心的乡亲邻里的帮助下,估摸着找到了我家房子的位子,带着儿子站在上面照了一些照片,以寄托对老村子,对生我养我的土地,对自已童年,少年的怀念和回忆!

后记:在收集,整理余干方言童谣~“哇巴里”时,得到了八十多岁的老父亲、哥哥、妻子、妹妹、等亲人们及老同学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本文收集,整理的余干方言童谣主要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枫港乡”一带流传。由于年代久远,时间太长,有的童谣已忘了,有的记得不清楚,或不全面,恳请读到此文的读者,多多指导,补充,订正。

作者简介

涂高峰,余干枫港乡人,高级英语教师。

.8~.7在“江西余干中学”任教。

现在“江西广丰中学”任教。

爱好文学,尤其喜欢读诗,写诗,朗诵。

曾在“江西青年报”,“上饶日报”,“广丰新闻”发表少量诗作。

涂高峰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盖博士遮盖液治白癜风效果好不好
治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ruitoys.com/jrqy/962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