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元宵节_上元节_元宵 >> 节日食俗 >> 元宵节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画
小诗来也
开始!探寻心灵深处的诗和远方
诗词解读
▼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後一個重要節令。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正月十五這一天晚上,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莫高窟第窟五代時期壁畫中的五層燈輪
元宵古稱“浮元子”,是一種雅俗共嘗,甜而不膩,膾炙人口的民間小吃,在中國也由來已久。製作的方法也南北各異。北方的元宵多用籮滾手搖的方法,南方的湯圓則多用手心揉團。元宵可以大似核桃、也有小似黃豆,不論有無餡料,都同樣的美味可口。
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于西漢,興盛于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正月十五的“觀燈”已經成為山西民間群眾自發的活動,在正月十五晚上,街頭巷尾,紅燈高掛,有宮燈、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等,吸引著觀燈的群眾。謎語一直是中華傳統的益智遊戲,到了宋朝,元宵節已有了“益智節”的含義,標誌之一就是“燈謎”的出現。燈謎是貼在元宵節花燈上供遊人猜的謎語,又稱“庾辭”、“隱語”。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見於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而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於中國很多地方。華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中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幹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元宵節主要活動是大眾娛樂,但是其社會文化意義卻不僅僅是莭日娛樂,更重要的祈求風調雨順,祝愿祖国繁榮富强,國泰民安。、
来源:颐名府转载请联系原作者编辑整理:叶子我们之所以读诗、写诗,并不是因为它们精致有趣,而是因为诗歌、美丽、浪漫、爱情,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人生,总有一段诗意在等你。年少时,我们要先把诗意的种子种进心里,静待与之邂逅的美好瞬间……『小诗来也』开始!探寻诗人心灵深处的诗和远方!
点击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