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_上元节_元宵

民间5种关于元宵节的说法,堪称最完整天

发布时间:2021-3-22 23:41:21   点击数:

后天就是我们农历的正月十五,元宵节。那今天我就跟大家说说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它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的节日。元宵节为什么叫元宵呢?因为元宵节是正月十五,正月农历也叫元月,古人又称夜为宵。所以正月十五的夜晚就被称为元宵,不是因为我们吃元宵,所以元宵节才叫元宵节。正月十五的夜晚在农历中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因为它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就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古人就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这么重要的一个日子视为节日。元宵节把这个从除夕开始的春节庆祝活动推向了又一个高潮,而且成为了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节由来已久,司马迁创建《太初历》中就已经将元宵节列为了重大的节日。隋、唐、宋以后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中就对元宵节的热闹场景有过细腻的描述。原文: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元宵节在早期节日成型的时候,节日的名称仅仅是说成正月十五、正月半或月旺。到了隋朝以后就改称为元夕或者元夜。唐初受到了道教影响,称为上元节,唐末才偶然称为元宵。但是宋朝以后这个又多了一个新的名字,叫登夕。清朝以后,元宵节又有了一个别名叫灯节。

那元宵节是怎么形成的呢?元宵节的节俗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根据一般资料和这个民俗传说中,正月十五在西汉的时候已经受到了重视。汉武帝在正月上辛夜,就会在甘泉宫举行祭祀东皇太一的活动。从那以后呢,后人就是正月十五为祭祀天神的一个日子,这也是被后世认为是正月十五有祭祀活动的一种起源。那上辛日是什么意思啊?上辛日就是农历每月这个第一个辛日。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以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也元宵节的节俗也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关于元宵节是怎么形成的,有好多种民间传说,分别介绍一下。第一个,认为说与刘邦的儿子汉文帝有关。西汉的高祖刘邦死了以后,他的儿子刘盈就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的生母吕后就开始专政,后来惠帝病故,吕后就干脆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吕后又病故了,吕后的党羽怕遭到伤害和排挤,就开始密谋叛乱,最终被齐王联合老臣们设计平定诸吕之乱,并且拥戴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刘恒就是历史上的汉文帝。汉文帝深感太平来得不容易,就把平息诸吕之乱的那个日子正月十五定为了与民同乐的节日。还有一种传说认为源于中国古人的三元节,这大家都知道,中国从古至今一直有三元节的说法。哪三元呢?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古人认为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是天官、地官和人官三个官,于是上元节古人又称为叫上元天官节。民间传说,正月十五就是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诞辰的日子,所以正月十五就是祈福天官赐福的节日。

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里就曾有记录,正月十五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据说元宵燃放这个烟火,就是因为这个天官赐福的说法。古人上元节放花灯就是为了让天官喜乐。上面的贴图就是一枚古代专门送给考生们的天官赐福,给予花钱。一般这种钱的背面还有四个字儿叫指日高升,是期待赴考的人,在天官的保佑之下能够成绩优异,被皇上点中而试图高升。那还有一种传说,认为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据说呀在汉代呀,民间有习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祈祷获得好收成。隋、唐宋之后,这种习惯更是兴盛,参加这种类似篝火晚会的人数能够达到数万,从昏达旦、彻夜不休。随着这个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这种点火这个的习俗,篝火的习俗也有了较大变化,火就要逐渐变成了这个挂彩灯。

还有一个传说认为跟楚昭王有关,传说楚昭王复国归途的过程中经过长江,见江面,有一个漂浮物,外白、微黄、内红,船工就捞上来把他献给了楚庄王。楚庄王不认识这是什么东西,就问了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就是说这个果子是一种吉兆,是预示着您的这个复兴能够成功。楚庄王当时就很开心,吃了这个果子。传说那个果子内中有红如胭脂的果肉,味道极其鲜美。于是楚庄王就命人以山楂为馅儿进行了仿制这种食品,庆祝家国团圆。这一天传说正好是正月十五,这个甜美的食物,可能就是我们正月十五吃的元宵的雏形。

正月十五这个重大的节日,在历史上如何逐步就称为元宵节呢?元宵节这个名称在历史上又发生过什么变化呢?从秦始皇开始啊,秦始皇叫嬴政,大家都知道,因为避讳正字的发音,就把正月十五的正改为端。正月十五从秦始皇开始被命这个下令改为端月十五。到了汉文帝时间呢,汉文帝下令把正月十五正式命名为元宵节。传说元宵节的名称的创始人就是汉文帝那同时传说说这个是从汉明帝开始正式下令在正月十五百姓挂灯,所以他也被誉为赏花灯的创始人。到了近代袁世凯也将元宵节两易其名。传说袁世凯觉得元宵两个字啊,元谐音自个儿姓袁的袁,宵谐音消亡的消。于是元宵听上去就像袁世凯消亡的感觉,于是他就在一九一三年的元宵节前下令禁止,禁止称元宵,民间元宵只能称为汤圆或者粉果。那元宵节那个时候就恢复了古代的上元节称号,就不许叫元宵节。当然了,他的这个命令啊,老百姓似乎并不太买他的账,在民间依然流传。

元宵节自古以来就有非常多的热烈喜庆的习俗,比方说这个观灯,出门赏月,燃放焰火、猜灯谜、吃元宵。很多的地方呢还要这个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儿、打太平鼓等等。说到这个元宵节,最重要的一个活动就是吃元宵。元宵,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汤圆。这个南北方在元宵的制作上也是明显不同的。北方是首先把这个和好凝固的馅儿切成小块儿,过水,扔进盛满糯米面的笸箩里滚,一遍一遍滚,滚一遍蘸一遍水。这个反复几次呢,直到这个馅料沾满了糯米面,滚成圆球才大功告成。这个寓意团团圆圆、财源滚滚。南方是包汤圆儿,把糯米粉和水弄成团,揪一小团儿,跟包饺子一样挤压成圆片的形状,再把馅儿放到糯米片上,再用手包起来,做成了汤圆。

不论是叫元宵还是叫汤圆吧,这种食品用现在的词说,就是可盐、可甜、可荤、可素,我们每个人在后天都要吃。那说到元宵节,有一个特别出名的这个成语,跟我们元宵节是致密相关的,这个就是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宋代有一个地方官名叫田登,那这个人也特别讲究避讳,不允许他治下的百姓喊他的名字登,直呼其名登。那这个“登”和我们点灯的灯那是一个发音,于是他就下一道命令,叫不许叫点灯,点灯只能叫成放火,为了避讳。但是元宵节那一天,官方要放灯,然后为了通知百姓来看灯,这个公告贴在墙上的时候,就写成了本周依例放火三日,把这个点灯改成了放火。于是民间就开始流传了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这句话,也成了一个千古的笑话。

元宵节在古代是最受女子欢迎的,为什么呢?因为平常女子,不管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不能出闺门。但是在元宵节是一个例外,女子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儿夜里赏花灯就是一个很好的出来玩的机会。未婚的男女在元宵月下就可以赏花灯、猜灯谜,也可能会看到自己心仪的异性。于是元宵节,也是在中国传统中充满浪漫氛围的喜庆的情人节。从中国历代的诗词歌赋中都能看到元宵节浪漫的氛围。比方说非常出名的这个元宵节的诗,比如欧阳修写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看到这首诗,想到大家心里都会想起一个人,如此浪漫的元宵节,不约出来可惜了。好了,今天就说到这里。如果您喜欢,请您转发或者点赞,祝大家后天元宵节快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ruitoys.com/jrss/1218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