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自汉代起就有的民俗节日,特别从东汉佛教传入我国以后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如今已是国人最喜庆的节日之一。
黄巷元宵,先说说黄巷。福州三坊七巷有一个黄巷;涵江区国欢镇黄霞村也有一个黄巷,在历史上都属于名门望族。唐代黄氏入莆始祖黄岸就是从福州黄巷迁移来的,为了纪念祖籍地而取名黄巷为新居住地命名。黄岸,唐圣历戌戊年以才德兼全科登进士,官历翰林史馆学士、徐州牧、升广西桂州剌史。当年自广西辞官回家沿海道经涵江时为躲避台风,上岸落脚于国欢镇延福山即今黄巷,觉得此处为福寿绵延之地,逐生安居于此之念,得以有莆阳黄氏兴旺发达之脉。
黄巷元宵节为正月十二至十三日,围绕黄璞故居为主,村里的男性按年龄每年安排当元宵节的福首,为家家户户请神祈福。热闹非凡。
庆元宵内容主要是摆棕轿过火堆,每一家古厝大埕燃起大火堆,菩萨共三樽,有锣鼓队助阵,礼炮齐鸣,通宵达旦。
在游神经过的门口都要摆设香案,果盘斋菜,接香火,燃火堆,点鞭炮,鞭炮声与唢呐锣鼓互相参和,已胜过过年热闹的景象!
点燃草垛,必须是稻草,给“轿脚”预热,实际上是对菩萨的尊敬,换香接福,换来的三柱香插在自家的天地炉里,保佑年年平安健康!每一个古厝要燃火堆,一轮摆棕轿结束后,厅前都要摆一次小酒,然而并非酒席,叫做“吃羹酒”,三两样菜,一壶酒,代表福首主人的热情,犒劳摆棕轿的人。
在“吃羹酒”的时候,必须有一个懂得民俗的主持人,主持吃酒规则,也有台词,念些吉利的祝福语,比如添丁之类的。一轮酒一台词,首杯干,六杯干,十杯干,十六杯干,以此类推并可以超越,比如二十六杯干了就到一百六十杯干,叫的越多越好,每干一杯,吃酒的人还要一起喊一声“好”,以讨吉祥。
经过的路线几乎涵盖每个家门口,在经过马路时最为壮观,空旷处队伍整齐大气,围观的人群也是最多的,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欢乐的节日气氛之中。元宵节从当天下午开始一直持续到次日下午,整整二十四小时连续不断,夜晚更加有气氛,每到一个主场地,尽情的“摆棕轿”过火堆,燃放烟火,真可谓“花市灯如昼”。大祠堂(即黄璞故居)里的摆棕轿是最热烈的,“棕轿”要顺着大堂的柱子来回穿梭,速度快,三顶轿子互相追逐,也是最刺激最危险的,可是大家都乐此不疲。
年轻人抬的大汗淋漓,老人们一个劲的喊着要注意安全,慢一点,围观者更是呐喊助威,整个祠堂挤的水泄不通,从天井里冒出去的香烟好像是乡亲们的喜气和夙愿。
每当“棕轿”冲过来时有如狂浪一般,把围观的人群就势推开,随着欢呼声,满院沸腾,年轻人犹如勇士一样争先恐后,抢夺抬轿子的机会,尽管有时也难免受伤。勇,此时是一种虔诚。
祠堂外的锣鼓队必须一直持续着,是给摆棕轿的仪式鼓劲加油,和着冲天的焰火,把节日的胜事在夜空中如烟花盛放!
年味显然是比较深沉,而元宵节则活泼开朗,似压轴的剧目,盛装登场,祈福的人们皆是欢乐的舞者,在莆阳大地上狂欢整个正月的时间。一柱祈福的香烟,一次狂欢的盛宴,在千年的古文化村演绎,元宵节,似神明与百姓的对话,在春意里闹腾、传承,生生不息!
中午时分,勇士们继续如飞的姿势,在“元武殿”前演绎到顶点,来回奔跑于黄璞故居门口最后的狂欢至回太平社止,达到万人空巷的场面,电子鞭炮、锣鼓声欢呼声在阳光下灿烂如歌。
神灵的风雅,在人类的主观题里被解释的无限的完美,就像美学的形式,被误解,也被虔诚和祝福逻辑所拯救。
元宵节是小时候欢乐的节日,可以放鞭炮、吹小气球,吃零食,比如:橄榄串、杨桃串、棉花糖等等,感觉欢乐总比大人们任性的多只是我已不再年少。
我们都喜欢节日,热爱元宵节的炽情,节日的气氛总能唤醒对旧时光的回忆,是民俗也是乡愁,是因为有那些曾经的一份快乐一份温暖和亲情!
黄巷村有条古街,蜿蜒曲折,长约一华里,一色的青石板路面,古驿道边可见唐代的石狮、明代的石碑,千年的古井,百岁的斑驳门楼,还有唐砖宋瓦,明碣清匾。《黄巷元宵》——余永东
礼花红烛映高楼,亲友往来相献酬。
火焰熊熊如夙愿,随春开放在心头。
作者简介:余永东,网名画满楼。一个喜欢写诗的画家,或者说是一个喜欢画蝴蝶的诗人,喜欢自己撰的一句话:勤能补拙,愚字本来有心。飞山诗社成员,仙游作协会员,摄影爱好者。end
整理/小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jiaruitoys.com/xgcs/10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