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_上元节_元宵

元宵节前查酒驾桃江交警查处9名ldq

发布时间:2020-9-22 19:43:09   点击数:

按照上级公安交管部门工作要求,

为确保辖区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平稳

严厉打击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交通违法犯罪行为,

元宵节前,

桃江县公安局交警大队集中警力开展酒驾专项整治行动。

▲设卡开展酒驾专项整治行动

2月18日,该大队结合辖区实际情况,认真筹备工作,细化工作措施,科学部署警力,5支路面中队全面开展了酒驾查处行动。

▲对驾驶人进行酒精呼吸测试

▲夜间设卡开展酒驾专项整治行动

一是在城区以及各乡镇重点路段设卡,拓宽执法打击面积,严查酒驾、醉驾、涉牌涉证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二是科学部署警力,把握时间节点,在夜间查处酒驾基础上,增加白天设卡查处力度。三是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民警在行动中积极向违法驾驶员及群众进行酒驾、醉驾、毒驾危害宣传、教育和引导,使其认清违法行为的严重危害,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设卡一一排查

据统计,本次行动出动警力60余名,共查处酒驾9起,涉牌涉证8起,未年检27起,其他违法13起。

▲对驾驶人进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小编提醒广大驾驶员朋友:自觉做到“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珍爱生命,拒绝酒驾!这不仅是对自己的承诺,更是对家人、对社会的责任。

虽然我们都知道

酒后驾车是违法的!

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

但偏偏这些人以身试法

↓↓↓

酒精是交通安全的天敌,它在你明知道后果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引诱你作出不理智和危害交通安全的行为。

一、麻痹人体机能

有研究数据表明,当驾驶者血液中酒精含量达80mg/mL时,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是未饮酒状态时的2.5倍;达到mg/mL时,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则是未饮酒状态的4.7倍。即使达不到醉驾标准,在少量饮酒的状态下,发生事故的几率也可达到未饮酒状态的2倍左右。

为什么饮酒后驾车发生事故的概率会大增?因为酒精从五个方面影响人体机能:

1、视觉:一般人在平常状态下的外围视界可达度,如果酒精含量超过0.08%,视野就会缩小。在这种情况下,人已经不具备驾驶能力。至于醉酒的驾驶员,甚至只能感觉到周围环境的很小一部分。

2、运动反射神经:反应比正常时慢一两秒。在车速为60km/h的情况下,一秒钟汽车就开出16.7米,极易发生严重后果。

3、触觉:饮酒后驾车,因酒精的麻醉作用,人的手、脚触觉较平时降低,无法正常控制油门、刹车及方向盘。

4、判断和操作能力:饮酒后,人对声、光刺激的反应时间延长,无法正确判断距离和速度。

5、易疲劳:饮酒后,由于酒精的作用,80%人易出现困倦、打磕睡等症状,此时驾车,容易出现行驶不规范、空间视觉差等行为而引发交通事故。

二、麻痹人的心理

酒精刺激下,人会盲目自信、过高地估计自己,对周围人劝告不予理睬。其最常见的心理状态是以下三种:

1、自以为没有醉:半斤脸不红,一斤心不跳,二斤倒不了!酒驾者都有超乎寻常的“自信”,觉得自己照样可以把车开到目的地,遇上突发情况也能从容应对和处理。

2、自以为驾龄长、车技高超:越是驾龄长、驾驶经验丰富的司机,对酒后驾车的危险重视程度越低、防范心理越差。有数据表明,大量的酒驾行为出现在驾龄在5到20年的司机身上,反而是1年以下驾龄的司机很少酒后驾车,因为酒精并不认得你有几年驾龄。

3、心存侥幸:有些司机以为“不会那么巧被交警撞上”,有的司机以为“就开一小段不可能有事”……蜀黍要提醒的是:不酒驾应该是驾驶人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和尊重生命的主动意识,交警随时都在,而意外也会在任何时候发生。

法律普及:酒后驾车如何处罚?

酒后驾驶:

饮酒后驾驶机动车,一次记12分,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吊销驾驶证。

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十五日拘留,并处五千元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醉酒驾驶:

醉酒驾驶机动车是刑事犯罪,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十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后,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

饮酒后或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如果发生事故后有“肇事逃逸”的情形:

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来源:桃江公安交警

编辑:张红莉

审核:黄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ruitoys.com/xgcs/1111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