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元宵节_上元节_元宵 >> 相关传说 >> 儿童传统文化教育年度报告学术研究
年是传统文化教育复苏活跃的一年。作为亲近母语——从国家课题发展而来的社会企业,在儿童阅读和母语教育的学术研究上一直处于行业内引领地位。在儿童传统文化教育领域,亲近母语自课题成立之日起就开始了探索之旅。年4月,亲近母语创始人徐冬梅女士的《构建以儿童为本的传统文化教育》刊发于年的教育蓝皮书。年,在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的支持下,亲近母语开启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机构走访和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对海峡两岸的传统文化教育机构和个人在理念和模式上进行分类,从10个种类综合分析阐述当前国内的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状况,完成了这份《儿童传统文化教育年度报告》。
”儿童传统文化教育年度报告
亲近母语研究院
年是传统文化教育复苏活跃的一年。亲近母语举办的第二届儿童传统文化教育论坛在南京成功举办,来自各地的余位代表参会,共同探讨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理念和路径。台湾道禾试验学校、伏羲教育、日日新学堂等机构和个人分享了多年来的教育经验。曾国俊主导的道禾读书会在全国各大城市播种发芽,大陆台湾同气连枝,为了华人教育的下一步。无论是极具东方教育美学的道禾学校,以大道至简为宗旨的朴素的伏羲教育,还是以培育有中国根基的世界公民为使命,进行儿童传统文化教育探索的亲近母语等机构,都是坚持儿童本位,充满生命力的教育。而在公里以外的温州,以王财贵为教主的“全日制纯读经”运动的规模却也越来越大,今年就举办多场全球读经学堂联谊会,并受到不少企业的追捧。本文将一一梳理和介绍目前国内多种儿童传统文化教育路径,希望借此厘清什么才是真正适合儿童、面向未来的世界的教育方式。
研究内容和目的
儿童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儿童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宗旨和目标是什么?这些问题,徐冬梅老师在《构建儿童为本的传统文化教育》一文中做了详细的阐述。徐老师认为,儿童的传统文化教育应以儿童为本,应服务于儿童的成长。仅从国家发展和文化传承的角度确定教育目标是不够的。儿童的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而是应该丰富当下儿童的生命体验,并打下扎实的中国根基,未来能以自己独特的文化血脉,为人类更好的发展提供更丰富的创造和可能性。
基于此,传统文化教育不为复古传统,而在丰富当下、面向未来。就如曾国俊先生所言,离开生活,便没有国学。经典只在行动中存在。书是死的,要靠人活出来。文化是生命的修养。而生命的基础,就在于童年的生活经验。因此,为儿童的生命体验的丰富性,教育的场域和方式自然也是多元的,而在多元的表面,应有着同一的诉求。偏离于此,背道于此,都是不是真正为“儿童”、“为”人的教育。
本文梳理概括了10种不同的儿童的传统文化教育方式。“以艺入道”的方式,“格物致知”的方式,古诗词和吟诵推广,汉字文化的讲解,亲近自然、乡土及艺术,扎根民间童谣、故事与历史汲取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教育为精神母乳的,重生的“书院式”传统文化教育,以及复兴蒙学和读、蒙书的方式,最后还有狂热的“全日制纯包本读经”运动。试图使读者看到一个比较全面的教育图景,通过本文的叙述,初步了解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面貌、问题、反思和发展方向。
以吟诵和古诗词作为儿童传统文化教育入口
徐健顺老师说:吟诵是中国一直以来的基本读书法。读中国书,当然要用吟诵。
吟诵的方法分两大类。有格律者(近体诗词曲、律赋、骈文、时文等)为一类,依格律而吟诵;无格律者(古体诗、古文等)为一类,多有上中下几个调,吟诵时每句或做微调,组合使用,以求体现诗情文气。
徐健顺等诸位老师对吟诵的大力推广和普及,对吟诵这一读书法的强调和肯定,得到很多人的深切认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吟诵感兴趣,主动学习吟诵。其中教育界也自发开始了恢复吟诵传统,把吟诵引回教育体系的探索。
年,亲近母语邀请了著名学者周有光先生和叶嘉莹先生做顾问,徐健顺、陈琴老师为主编,出版了国内第一套儿童吟诵教材《我爱吟诵》。并多次邀请徐健顺老师开设吟诵工作坊,培养吟诵推广和教学方面的人才。薛瑞萍、朱爱朝、曹亚男、孔晓艳等一批老师在教室里带领孩子们每天吟诵古诗。
说到吟诵,自然要谈古诗词,两者是相互辅助的。以古诗词来引导儿童亲近传统文化,是极具文学性和浪漫的方式。
诗词的美不是割裂的。通过历史故事,结合音乐和电影,突破传统,以新的审美对古诗词进行解读,尽力复活诗歌的美感与优雅,琢磨“高手”的写法和技巧,看懂一首诗歌美在何处。夏昆认为,这样的审美浸润,也必将润物无声地丰盈孩子的精神世界。
还有很多并不为大众所知的老师,比如湖北省黄石市下陆小学舒天红老师,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王树华老师等等老师,都在用这一方式来坚守着一份文化的传承。
▲年,亲近母语邀请了著名学者周有光先生和叶嘉莹先生做顾问,徐健顺、陈琴老师为主编,出版了国内第一套儿童吟诵教材《我爱吟诵》。汉字中的儿童传统文化教育
《说文解字》曰“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文”是物体的线条和形状,“字”,乳也,生也。是生育、哺育孩子的意思。“字”的甲骨文字形()正是家里有个孩子。“文字”因此有了生生不息之意。“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是中国文化中沟通天人关系的核心,也是人生之价值追求。
可以说,从甲骨文至今的一个个关于文字的故事,就是一部不同视角的中国文化史。文化,一直在我们自己的笔下。而文字,在文化中自然而然生长出来,并且将一直成长下去。
一位推广甲骨文的爸爸叫刘良鹏,他在一次演讲中说道:“我接触甲骨文之后发现,每个汉字原来都有它的故事、它的起源,每个字是那么的有意思、有生命。我也在想,我们的先人造字的时候,他们的世界跟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他们以前是跟自然生活在一起,把他们看到的记录下来、画下来,所以我们通过汉字,通过这些甲骨文,回到了我们最早的那种状态,找到了我们以前的生活。而且每个汉字它写得是那么多样,我就想它可能像文字小的时候,一个字写成很多样子,但是它在变化,它还在生长,它有很多的可能性。”
吉文辉教授认为,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细胞”,它包含着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汉字与中华五千年历史相始终,与中国传统文化血肉相连,水乳交融。汉字相对汉语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言出音消,字落形存,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数千年绵延不断的重要前提之一。
素治文字之学的田再农老师,便将文字和经典结合,将古典文教内化为文字之教,以文字之接续六经之教。不仅有针对老师的教学,更有对儿童的启蒙课程。同样是做了爸爸的刘良鹏,则是专攻甲骨文领域,设计了一套非常有趣的甲骨文字卡,让幼儿园的小孩子也能更加形象地感受到我们古老的文字。也让越来越多的成年人通过汉字的美丽,将目光回归到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当中。
中国实力派书画家,高级书法师,儿童国学书法教育专家高天晨老师,独创国学书法教学体系,提出“三艺融通”的立体教学理念,以汉字为入口和载体,以书法为出口和展现,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容,以中国文化精神作为核心,以《千字文》为纽带,讲授传统文化课,通过书法艺术传播中国文化精神。对书法与诸艺的相通性、书法修习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书法与生活修行等方面有独到见解。
▲从甲骨文至今的一个个关于文字的故事,就是一部不同视角的中国文化史。
“格物致知”的中国文化启蒙
根植中国优秀文化,创造性继承格物致知传统,与万物为友,以自然为师。吸纳国际课程通行的项目学习,一物一课程,物物相连,贯通科学、人文、艺术三大领域,架构“物—器—道”认知三阶。这就是钱锋老师的“万物启蒙”课程:以“格物致知”为方法的全方位儿童传统文化教育路径。
立足当下,在现代中国,钱锋认为,教育应该以中国文化为本源,并尝试打通学科与文化的边界。在他看来,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物象”文化,从《易经》提到的“载物”到《庄子》“齐物”再到《大学》中的“格物”,中华文化对天地人的观察和体认一脉相承,强调人之处世应当遵循万物运行的规律,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他说:“只要汉字和汉语还在,物象文化的母体基因就不会丢失。我们需要做的是在启蒙教育阶段,帮助孩子找到合适的中国文化启蒙路径,并为这个亘古未有的新世界培育这个古老民族的‘新君子’。”
教育探索到终极问题,便是人与世界如何妥善相处。“万物启蒙”课程,是对中国传统蒙学的一种继承与创新。而在当下的中国,重拾蒙学,根植中国全人教育,正是钱锋诸多教育尝试后的回归。他意识到对于社会的启蒙在低处,不需要高喊口号,而是要低下身来、参与其中去改变每一个普通人对生活细节的认知,是温婉地唤醒每一个人的良知,让他们拥有成为合格现代公民的可能性,拥有成为最好的自己的可能性。
▲钱锋老师的“万物启蒙”课程:以“格物致知”为方法的全方位儿童传统文化教育路径。
自然、乡土及艺术方式开启的儿童传统文化教育
禾邻社的卢璐在年的儿童传统文化论坛上做了一次演讲,她说:“对于我们来说,传统文化首先是一种审美,是以和为美,以和为好。”禾邻社认为,可以用艺术重建人、自然与本土文化之间的联系。尤其是“人生于自然终归于自然”的自然艺术力量。
“自然”不仅仅是审美对象和学习对象,更是我们身处其中的环境。女蜗自然学校的创始人金载亨认为:“自然”不应该只是学习对象,而是学习发生的背景,在这个背景之下,学习可以涉及到非常多样的学科、技能。因此金载亨在上海的崇明岛上创办了一所自然学校,名为女娲自然学校,“为什么考虑(取名)女娲自然学校,因为女娲是东亚共同文化起源中的创造神……她用泥土造了人,修补天,教人怎么生活,怎么喜悦地生活,然后就退去。创造神女娲在人的心田中种植创造意志和善的意志,所以我们东亚人们心里面有创造的种子。”金载亨认为,中国人的精神正在衰退,这种情况在日韩也同样发生,越来越多的孩子担负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在这所自然学校里,甚或说,在这个生态自然村落里,孩子们可以慢慢回归一种精神更富有创造力,更自由的状态。
类似于这种“半农半×”形式的,还有弘农书院的“耕读研修班”。种地,体验农业劳动,阅读国学经典,做中小学生自然教育等,他们认为,中国文化是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
另外一家公益组织“彩蝶计划”也在年启动了一个名为“源手艺”的新项目,旨在对传统手艺进行追根溯源,挖掘其精神价值和教育价值。他们计划搭一座桥梁,一端连接着热爱并迫切需要学习传统手工艺的老师、家长,另一端连接着散落在民间的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人们。
▲金载亨在上海的崇明岛上创办了一所自然学校,名为女娲自然学校。
扎根民间童谣、故事、神话与历史汲取传统文化养分
“我们能给孩子留下两样持久不变的东西,根与翅膀。”
“前者能让孩子从扎根的土地得到滋养,后者能让他们的内心自由飞翔。”
这就是“彩蝶计划”的含义。年初,“彩蝶计划”的“中文童谣儿歌工程”启动。至今,“彩蝶计划”已收集童谣总数达多首(涵盖全国近三分之二的地级市)。在收集的同时,开发和使用工作启动,包括为童谣插画、开发童谣集(涂色版、拼音版及乡土版)、音频童谣及少数民族音频童谣、童谣与音乐结合的尝试。
同时作为儿童阅读素材的,还包括“民间故事”。因此,在阅读推广蓬勃发展的今天,通过带领孩子唱童谣、读故事的方式来亲近中国传统文化的老师和机构比比皆是,不仅仅是“彩蝶计划”,不少老师、家长和出版机构,也在致力于此。亲近母语在《日有所诵》中,编选了数量众多的童谣作品,让儿童诵读符合他们生命节律的童谣。而为儿童研发的文学教材——《我的母语课》中,特地为孩子们设置了中国故事系列。力求用故事的形式,在文学的阅读中,让儿童初步感受和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中华文化。
老故事不仅仅停留在书面阅读形式,更多的应该是通过讲述的古老传统,将一个个尘封着中国古老记忆的老故事重新送到孩子的心灵深处。在今年年初,亲近母语精心编写了12本老故事,命名为《中国老故事》系列,并开办老故事网络讲述大赛,鼓励父母和孩子一起讲述老故事。
不少学校老师也在班级中开展老故事的教学活动。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的吴诗清老师认为,浸润于这些故事之中,能培养学生对于生活的态度和对于人性的认识。因此她做了一个“小学语文民间传说阅读课程”,以课程开发的形式推动了儿童阅读的开展。
▲在今年年初,亲近母语精心编写了12本老故事,命名为《中国老故事》系列。
重生的“书院式”传统文化教育
关于中国的书院历史,世人多以为是从唐代开始的,龚鹏程教授在纵论“中国书院传统”时做了澄清,他说,书院最直接的来源,其实是汉代的精舍。现在精舍这个名称,都被佛教徒拿去用了,所以一般人看到精舍就以为是寺院,就跟僧袍原是唐宋士人的服装,而现在被和尚们穿着一样。实际上,精舍起于汉代,是老师讲经、四方学者来读书的地方。
江苏扬州有一座正谊书院。年,余耀开始打造正谊书院,他想让教育回到本源状态。余耀作为副校长,自己担任了两门课的教学工作:吟诵与对联。他组织老师们编写并出版了4本正谊书院国学堂校本教材,分别是“奇妙的对联”、“浩瀚的诗词”、“有趣的汉字”以及“走进董仲舒”。对国学的概念,很多人觉得那是“传统文化”,余耀觉得称作“文化传统”更为贴切。“文化传统”超越时空,而“传统文化”带上时代烙印。时代在不断前进,语境在不断变化,文化传统才真正需要传承。
而远在福建,同样有一所名为“正谊书院”的古老书院,这就是今年翻修一新的福州正谊书院。福州正谊书院,前身为正谊书局,闽浙总督左宗棠在清同治五年(年)所创立。作为清代四大书院之一,今年正式对外开放,以少年儿童为主要对象,他们开发了一系列优秀的传统文化公益课程,希望能够重新挖掘古代书院的文化传承功能。针对少年儿童这一受众群体,正谊书院强调“接地气”的传统文化体验,以增加吸引力。例如在元宵节,正谊书院推出的体验活动,将与元宵相关的赏花灯读诗、创意剪纸花灯制作、猜灯谜等系列元素融合在活动中。
除了这两所正谊书院,还有更多的古老书院开始复苏,比如无锡国学专修班也于今年在东林书院晚翠山房开班。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在苏州吴江庙港开办了太湖大学堂。《南方周末》资深评论员戴志勇先生,以其哲学的教育背景、多年媒体从业经验和初为人父后的兴趣的聚焦,其视野渐渐从宏观的教育问题转向更为具体更为实践性的事物中,和几位创办人一起,从读书会开始做起,创办了志仁书院。
▲江苏扬州有一座正谊书院。
“以艺入道”的儿童传统文化教育
20年前,曾国俊在女儿两岁时,因为找不到一所合心意的学校,干脆决定自己办一所幼儿园。作为艺术家爸爸的曾国俊,把这个幼儿园盖得像个像个艺术空间。后来,女儿上小学,他又接着筹办小学。筚路蓝缕,孜孜矻矻,慢慢地,台湾道禾实验学校初具规模,幼儿园、小学部、中学部一一创立。如今,又有分校落成,道禾这20年探索的经验,也逐步影响到大陆这块土地。
“直心中观、道法自然、知行合一”是道禾实验中小学暨幼儿园课程发展的核心思维。以这样的哲学思维为基础,与道禾多年的教育实践体证,共同凝炼出“慎诺、如实、深耕、究竟”的办学态度,以“求难、求拙、求慢、求少”的办学方法,经由“以心传心”、“心行传习”、“节气生活”、“知止敬虔”、“由艺入道”、“实习践履”等六大教育实践路径来发展与实现教育理念。
▲“直心中观、道法自然、知行合一”是道禾实验中小学暨幼儿园课程发展的核心思维。
以“蒙学”作为儿童学习传统文化的启蒙之学
柯小刚教授认为,“弟子规派”的蒙学,把蒙学看得太高,甚至高于五经。“老实大量纯读经”又把蒙学看得毫无价值,两者都失之偏颇。但不可否认的是,以蒙书作为儿童学习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是不少老师和父母正在倡导的方式。
四川成都的李里老师,就专门写了一本《蒙书讲义》,在导言里,李里详尽叙述了为什么要读蒙书。
以《弟子规》为例,江南大学副教授黄晓丹老师,在年首届儿童传统文化教育论坛中,曾经就《弟子规》的问题和徐冬梅老师做过一番探讨,黄晓丹通过大量的文献考据工作,推算出《弟子规》的成书时间和出版时间。《弟子规》的作者李毓秀,是清代山西绛州的一位秀才,因为没有中举,也没有其他学术上或者政治上的成就,所以同时代人对于他的记录很少。是在他死后年才被发现的,《弟子规》的出版是鸦片战争之后。
清史稿中记载,一个叫劳乃宣的人,创里塾,使用《弟子规》等书教授农民,那些成年的农民,他们不识字,也看不懂政府的法律,所以经常不懂法,学习了《弟子规》可以初步阅读政府法令。因此,黄晓丹说,今天我们为什么要拿一本近代才被注意到,主要是向那些被剥夺了更高发展要求的农民劝善的行为规范作为儿童传统教育文化的依据呢?
▲以蒙书作为儿童学习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是不少老师和父母正在倡导的方式。
以“全日制读经”为传统文化教育主要路径
杨东平老师在《也谈少儿读经和国学热》一文中写道:“在20世纪初读经被废除之后,提倡读经等同于复古,是一种‘政治不正确’乃至大逆不道的事。新中国之后,马列主义意识形态更加强烈地破旧立新,传统文化于是一无立身之地。基于精神危机、道德失范的共识,今天舆论对国学和读经的态度已经比较宽容,焦点不再是是否违反义务教育法、儿童该不该读经,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话语中,问题转为‘不是不能读,而是怎么读’,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ruitoys.com/xgcs/12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