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元宵节_上元节_元宵 >> 相关传说 >> 赏民俗,品年味,连城各地元宵民俗集锦
连城民俗,它以连城人特有的语言,诗意地描绘了过春节的一种习俗场景。这些节日民俗传承的中华传统文化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是非常厚重和丰富的,这种民俗已酝酿成一种浓得化不开的中华精神乡愁,永远萦绕在连城儿女的心头。接下来,一起带你领略多彩的连城民俗文化。
姑田游大龙姑田除了宣纸深藏不露,还有就是“游大龙”了。姑田的大龙有“天下第一龙”的美称,姑田人爱龙,把龙看成是祈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象征。
历史上,姑田大龙有两次世界之最:一次是年,多达节,余米长;一次是在年,多达节,余米长。两次世界纪录都无人能破,敢破纪录的也只有姑田自己了。
姑田大龙形体之大,工艺之美,尤其是龙头制作工艺更是要求精益求精,整个制作工艺要经过备筋骨、扎龙头、扎龙爪、糊裱、画龙、剪贴、题字、装灯等十几道工序,工期较长,也是制作难度最大的地方。
游龙活动,是客家人勇敢坚强迎难而上、一种创业披荆斩蕀无所畏惧豪气干云精神的体现与写照,也是一个家族兴旺发达、人丁兴盛、家族向心力、凝聚力的表现,更是希望通过游龙活动,祈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百业兴旺。
罗坊走古事罗坊走古事据传昔日连城罗坊常闹旱、涝灾,当地举人把流传于湖南的“走古事”移植乡梓,以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自此流传延续至今有几百年了。走古事实际上是一场具有娱乐性质的盛大狂欢,被称为“中国山村狂欢节”。
芷溪游花灯芷溪花灯历史悠久,是康熙四十五年从苏州传入的,至今已近三百多年,一直保留了古苏州的花灯艺术和锣鼓音乐,传承着“纸包火”的奇迹。
芷溪花灯的轮案出游风俗,独树一帜,别样风采。工艺之精湛,工序之繁琐,选材之考究,仪式之隆重,场面之壮观,世间罕有,是客家民俗节庆活动中的精品,是芷溪客家人的名片。观看过芷溪花灯的人无不叹为观止。每个花灯有99至盏明火,由琉璃杯装茶油和灯芯草点亮,通透晶莹,熠熠生辉。
壁洲南宋灯笼游灯笼是璧洲民俗文化的一大特色,它完整保留着年前南宋时期的民俗遗风,可谓是“南宋灯笼活化石,客家文化的桃花源”。
璧洲灯笼独具特色,它采用纯手工万字眉,上下三层,左右两侧,多达20多盏灯。龙灯由每家每户负责做一节,每节花灯如果一人独立完成需要15到20天时间。
璧洲三位一体赏灯笼,文昌阁、天后宫、永隆桥进行灯会展览,两三百的红灯笼与青砖灰瓦交相辉映,永隆桥码头的客家灯船。
北团游大粽说到粽子,总让人们想起端午,那个粽情粽意、粽香粽味的端午。但对于连城北团镇上江坊的村民来说,粽子就不仅仅在端午了,其意义甚至还超过了在端午的意义,因为每年的农历二月,这里的“游大粽”绝对是个盛大的民俗活动。
游大粽之时,神铳鸣锣开道,两个大粽板车、龙凤旗、花灯、六个古事棚,另有村里的十番器乐,有时还请十几二十人组成的鼓乐队等列队,沿着田间小路、村中巷道游行,一路吹吹打打,加上观看的人络绎不绝、摩肩接踵,游行队伍显得浩浩荡荡,蔚为壮观。
河源十三坊进公太进公太为福建闽西一带留传的民俗盛世,以祭祀开闽王王审知为主题。河源十三坊即祭祀公太的十三个区域集体,主要是位于闽西连城、长汀两县交界处的十三个村落,其中又以连城县内的朋口镇、宣和乡居多。
每个区域集体举办一年,以十三年为一个轮回,故活动相当盛大,而举办的十三个区域集体有“河源十三坊”之说。十三坊的群众每年农历二月初三都要举行纪念开闽之王王审知的庙会即“进公太”。
林坊游大龙林坊游大龙是林坊林氏家族传统文化艺术活动的遗产,发轫于明朝初,已有多年的悠久历史。清朝年间,四房桐德在湖南洪江县做工时,潜心学到了扎龙和制作技术。后经过几代先辈对龙制作技术改进,林坊大龙别具一格,彰显特色。
龙头高大威武,雄壮秀丽,色调和谐富有浓厚的文化内涵。龙头口中含着红彤彤的龙珠,头上虎鼻、鹿角、腰间鹰爪拔出,身披龙须,龙更显龙蟠虎踞,生龙活虎,气势凌人。至今每年正月十三日至元宵节定为游龙庆丰收迎新春的庆典日,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四堡拔龙与四堡雕版印刷同样著名的是四堡“拔龙”。“拔龙”即“拔龙灯”、“游龙灯”、“出龙灯”,是四堡客家人正月期间一项集祭祖、娱乐、体育竞技等于一身的综合性民俗活动。四堡拔龙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游龙灯”,其活动场所不仅在街道、村落,而更在山上晚间举行。
在四堡境内各村各姓均有,形式却不尽相同。四堡拔龙有两大特点:其一,龙身由几十上百对花灯组成,有别于他乡由一段段形式单一的龙的身躯组成,花灯各种各样,有跨鱼灯、鲤鱼灯、六角灯、八角灯等。
塘前迪坑游龙每年的正月十三至十六,连城塘前迪坑村都要举行游龙等活动闹元宵!迪坑大龙的制作和姑田大龙的制作在造型和大小上基本相似,用竹篾、宣纸和彩纸等加工而成,龙头和龙身画上龙纹图案,每节龙身前面和后面写上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四季平安等祝福字样。
迪坑龙尾和姑由大龙在连接上有所不同,姑田大龙龙尾是不能和龙身相连接的,意思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而迪坑的大龙尾是可以和龙身相连的,只是最尾两节龙身必须用灯笼,意思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
北团下江村拔龙每年的正月十三至十五,连城县北团镇下江村都要举行拔龙活动闹元宵,村民们用这一传统的民俗活动来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拔龙”活动在下江村已有多年的历史。
擎龙的村民身着统一服装,嘴里呐喊着,手上使着劲,大家互相角力,龙身在各方力量拉扯下剧烈起伏、忽而拉直、忽而弯折,场面惊心动魄,非常惊险刺激。
文亨龙岗村灯会连城文亨龙岗村龙灯会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民俗活动,龙是汉族所敬奉的图腾,是吉祥雄伟的象征,连城县龙岗村民都会举办一年一度的村民会自己组织制作竹制龙灯,正月十三便开始举行有,游龙灯会,正所谓
天川盛会连城隔川乡隔田村“天川胜会”又称“二十天川”。是武术之乡隔田的代名词,是连城拳传承的重要标致,是连城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全武术之乡”连城县隔田村,这里的人们,历代以来,农闲习武,农忙耕种,以农为业,以田为生,以武为伴。年来,从不间断。活动分为花车巡游和武术表演两部分。
目前,连城隔田天川胜会,已经成为展示武术文化的节日,他们除了展示“连城拳”之外,更多的是与全国各界同仁交流、切磋。推动“连城拳”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在广大群众中得到深入而广泛的普及,发展壮大连城的文化体育产业。
曲溪白石游龙连城县曲溪乡白石村正月十三、十四、十五三夜晚是传统的游龙灯庆元宵活动。白石村的祖先自迁至白石四百多年间一直延续正月十五、二月二游龙灯的习俗。白石村的龙灯不像姑田大龙的甲天下,也有别于传统活动所展示的花灯。它的制作与组成以及抬龙都具有其独特的表演艺术和风格,看过白石龙灯的人都刮目相看,赞不绝口。
龙灯由三部分组成:龙头、龙身、龙尾。龙头是竹扎纸糊而成,再用彩色笔描以龙鳞,画上眼睛等,象征着青春活力。龙头的制作照轮流五户为一个单位,轮到制作龙头的这一年不仅龙头的制作、抬龙头等由他们负责,同时这一年村中的大小事务也由他们牵头,游龙当天还会宴请全村男女老少,预示全村团结友爱共同进步,是祖先开疆辟地时立下的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整个龙身由六十四节花灯组成加上龙头龙尾共六十六节象征六六大顺,每一节共有三个花灯象征三羊开泰,龙身的制作由其他的村民分到各家各户制作,也是竹扎纸糊,然后再上面作画、题字,把心中对人生的期许、美好的愿望刻画在这花灯上。
培田闹元宵培田村闹元宵的主要活动是游龙灯。每年正月初九,即按各房各股组织扎灯。每房出一条屋角龙,由鼓乐队、龙珠、龙头、龙腰、屋角灯(五个花灯用屋角板连成一组)、龙尾组成。培田村共九大房,每年就有九条龙。
民俗活动于每年的正月十三开始,在正月十三和十四为培田村内循游三圈,经过全村人共同的1到8世祖祠前都要进行朝拜,游龙结束后进行入龙仪式,入龙后一般每房人,或每派的亲人聚在一起进行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
隔川花灯会游花灯是隔川群众在春节期间闹元宵传统的游艺活动之一。每年元宵节,即从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五连续游行三个晚上,其中以正月十五最为热闹,白天游古事,夜晚游花灯。
花灯用竹篾片扎成各式各样的小框架,外糊以洁白透明的纸,绘上彩色字画,内点油灯,光芒四射,显得格外鲜明艳丽。以四至六盏为一串,集若干串围拢成圆柱状,系于竹柄上,便成一大盏花灯。每盏花灯上下两端装有转动装置(俗称走马)以带动圆管外的各种剪纸图象,朝着同一方向旋转,十分迷人。
犁春牛犁春牛活动由中原传入连城南部地区,尤其盛行于芷溪、新泉两地,约五百多年历史。每年立春前后,以家或片为单位,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整个队伍,由七人的锣鼓队开道,二位童男女提"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吉利灯。牵牛僮牵着用红绸布扎花絮披头的健壮耕牛,后接犁田、送饭、钓鱼、挑柴、抬农具、读书、担牛草、挑谷子及抬松明火等二十余组成。牵牛僮和犁田者扮丑角,即兴表演,伴以"嘿、嘿"的喝牛声。他们卷袖、赤脚、戴斗笠,男的扎腰、女的系围裙。观众多时还要唱山歌,俨然是一幅模拟春耕劳作的热闹非凡的春耕图。
新泉烧炮竹中国传统习俗,逢年过节都是要放鞭炮的,但在新泉,放鞭炮就别具一格了。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对于新泉镇东南、西、北三个村的村民们来说都是个大节日,因为要“烧炮”闹元宵,祈福望平安。
“烧炮”过后,新泉家家户户开始杀猪宰鸭,好酒好菜,宴请亲朋好友。一年一度的闹元宵活动到此宣告结束。
END编辑:李萍
审核:李剑
监制:傅晓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