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元宵节_上元节_元宵 >> 节日活动 >> 客家人的元宵节习俗,您了解多少
元
宵
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这是客家民间最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更是一年中各种民间文艺活动最集中、最丰富多彩的一个节日。客家人非常重视这个节日,通过吃汤圆、上灯、打船灯、舞龙、舞狮等活动来庆贺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也是特有的传统习俗。元宵也称“汤圆”,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过元宵吃汤圆显示中国人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和热爱,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热爱。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添丁炮宁都县有个隆重的民俗叫“添丁炮”。在赣南客家的元宵传统习俗里,过去的一年,谁家生了男孩,便是“添丁户”。为庆贺添丁,还要进行大型活动——燃放“添丁炮”。“添丁”寓意人丁兴旺、家族繁荣。“添丁炮”习俗既是接喜迎兴旺,也为过年增添喜庆的气氛。
看似普通的放鞭炮,已由一声声巨响,渗透到了每个赣南客家人的心里,绽放出一朵绚丽的赣南年俗奇花。割鸡为庆祝添丁,除了燃放“添丁炮”,还要进行“割鸡”。
“割鸡”本是“杀鸡”,因忌“杀”字不祥,故改成“割鸡”。“割鸡”的对象是头年生了孩子的人家。?泥人
关于“割鸡”,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隋唐年间,石上村有个大户人家,户主李长贵的妻子一直没能生育。盼儿心切的妻子有一天做梦,梦见自己在村南的河边看见一座汉帝庙,跪下叩拜后就怀孕生子了。妻子把梦境告诉李长贵,李长贵激动地说:若梦境成真,就在村南建汉帝庙,年年杀鸡朝拜。当年果然应验了这个梦,于是李长贵夫妻建庙杀鸡还愿。?泥人
而后村中人年十四便纷纷拿着香烛、抱着大公鸡去庙里朝拜汉王,“割鸡”民俗就此演变而来。割鸡仪式非常隆重,正月十四、十五,连续两天才能完成“割鸡”的整个程序。“割鸡”时直接参与者有几百人,看热闹者则要以万来计数。妆古史宁都县“妆古史”活动,已延续近年。“妆古史”活动从城隍庙开始出发,最后又回到城隍庙。活动采用庙里集中用木制衙轿式的小轿六台。第一台装的是《天官赐福》,内坐一童男扮演天官,表示新的一年家家升官发财。第二至第六台内坐童男童女装扮成故事人物,每年的内容都不尽相同。“妆古史”队伍经过的村庄鞭爆响个不停。方园百里都有人前去参观。游扛灯?泥人
这是一种外观极其精美的大型花灯。共有四层,高1.8米左右,直径1米,用花样剪纸裱糊,有神话人物、花鸟动物等图案。灯内设多只点火的油碗,利用火力冲动各种微型戏剧人物表演、及飞禽走兽翱翔奔跑的动作。?泥人
因这大型花灯要二人抬着走,还要二人扶着保护,故又叫“扛灯”。在游灯活动中,还跟有不少菩萨轿及鼓乐队,家家户户鸣爆迎送。
舞龙灯2月25日,正月十四,兴国县龙口镇龙口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当地群众自发组织舞龙灯表演,祈福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喜迎元宵节。每年正月,该县各地都有舞龙灯的传统习俗,独具特色的舞龙灯表演,营造了喜庆的节日氛围。(陈鹏赣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记者邹忠辉文/图)蓆狮、犁狮蓆狮、犁狮是信丰古陂镇谢氏、黎氏一种以狮子和牛为形象的香火狮。蓆狮由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身,一人舞狮尾,配以“廻廻”,负责引狮、逗狮、活跃气氛。而犁狮其造型是模仿牛的形象,道具也是以牛和犁为主。蓆狮舞、犁狮舞形象地展现了农民犁田、采收等生产情形,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年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车马灯舞元宵佳节之际,在上犹县寺下镇,当地群众自发舞起了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非遗客家传统民俗——寺下车马灯舞。伴随着锣鼓、唢呐的和鸣声,客家传统民俗车马灯,和前来助兴的长龙和五节龙表演队舞走街串户,通过巡游表演的形式,为当地群众送上了一场视听文化盛宴。表演诙谐、生动、活泼,具有浓郁地方客家民俗特色,所到之处,呈现出一派热闹、欢快、祥和的景象。
香火龙在全南县雅溪古村,每年正月十四和正月十五,村民都会舞起传统元宵民俗香火龙庆祝元宵佳节。夜幕降临,随着一阵急促的锣鼓声响起,只见十名汉子舞着龙头,摇着龙尾,在火焰球的引领下,一条熠熠生辉的火龙上下翻腾、左右旋转。香火龙在村子里来回穿梭、翱翔翻腾,场面颇为壮观热烈。
舞香火龙是客家人在元宵佳节祈盼丰收和国泰民安的一种传统习俗,客家村民已传承数百年,列入了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全身红光闪闪的香火龙在客家古村来回穿梭,象征着来年好运和日子红红火火。
傩戏?钟小春
距县城39公里的中村,每年要举行两次禳神活动,在农历正月、九月各进行一次,巡游附近十个村落。?钟小春
正月的禳神从初二开始,至十六结束。跳傩人扛着神旗,挑着神像、面具、法具,唢呐锣鼓,入各家各户厅堂进行祈福表演。每到一户,都有三眼铳、喜炮迎送。驱邪逐疫,祈愿平安。上灯一直以来,元宵民俗活动大多与“灯”“火”有关,像灯笼、蜡烛、烟花……都有着添丁添财、薪火相传之意。在客家地区,元宵节举行“上灯”仪式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活动。因客家方言中,灯笼的“灯”与人丁的“丁”同音,“上灯”即为“上丁”,是客家人为家族中新出生的男孩摆酒庆祝、上族谱的一种仪式,寓意人丁兴旺、子孙满堂。
对河源客家人来说,在元宵之前有一场更加重要、更加隆重的盛宴要参加这就是客家人的“上灯”仪式五禾村的上灯仪式有很多讲究。比如舞龙的全是清一色的女子,寓意阴阳协调,和谐美满。他们的花灯既有各种彩纸制作的花灯,也有用禾秆制作、寓意五谷丰登的大花灯。舞狮舞龙队的成员个个是真功夫,表演精彩纷呈,引得男女老少笑逐颜开。追火龙正月十三,是骆湖镇刘姓人家追火龙的好日子。追火龙是河源客家人表孝义、图吉利,维系亲友感情的一项族人举办的庆祝活动,是传统习俗的继承,也是族人团结一致,共谋发展的活动,多在大年十二至十三晚举行,活动热闹非凡,场面壮观,洋溢着喜庆氛围。
“追火龙”活动一直持续到深夜12点左右,锣鼓声、烟花爆竹声、村民的笑声,这些热闹的场面增添了不少喜庆的气氛,通过这种方式,他们祈盼着新的一年健康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赏花灯、舞狮子、打船灯、放烟花、敲锣打鼓等是客家地区最传统的元宵民俗活动,人们以这些方式来“闹”元宵,图的就是喜庆和吉祥。这些丰富多彩、争奇斗艳的元宵节庆民俗活动,是客家地区数百年来的文化积淀,也让客家文化更具特色、让客家人的年味更加深厚。来源:综合赣南日报、长沙影像中心、河源发布、梅州电台新闻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