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_上元节_元宵

完整版龙岩各地春节元宵文化民俗活动精品

发布时间:2021-8-2 11:04:21   点击数:

龙津湖公园“闹元宵”游园活动

时间:正月十五晚上

地点:龙岩中心城区龙津湖公园、人民广场

为丰富龙岩人民节日文化生活,提升龙岩人民幸福感,营造元宵节日氛围,龙岩市人民政府决定举行年龙津湖公园“闹元宵”游园活动。

“元初客家欢”乡村春晚

时间:2月16日(农历正月十二)上午9:30

地点:武平县万安镇捷文村

年“元初客家欢”乡村春晚通过《祈福》、《祝福》、《接福》、《颂福》四个篇章引出,是一台具有“福”文化的武平客家文化特色演出,让你享受一场文化艺术大餐。届时将在龙岩电视台、武平县融媒体中心现场直播,还通过国家公共文化云、中国文化网络电视、今日头条、腾讯视频、网易cc直播同步直播。

梅花山首届民俗元宵晚会

时间:正月十五

地点:梅花山·步云游客中心

“生态梅花山·魅力步云”梅花山首届民俗元宵晚会即将登场,现场感受荣登国家大剧院的非遗作品《木桐号子》,传承百年的梨岭山歌、百米板凳龙灯、舞狮等民俗演艺活动,即将于元宵节当晚在梅花山·步云游客中心上演。

大溪赛大鼓

时间:农历腊月二十五至次年正月十六

地点:永定区大溪乡

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入年假)开始,到次年正月十六,是永定区大溪乡人打鼓闹新春的时间。每家每户的锣鼓都要从楼上搬下来,放在门厅或大厅上。打鼓的时候,敲锣、敲铜钟与合钹的人围在鼓旁,打鼓的人为指挥,一般一面大鼓配五面锣、一面铜钟、一对钹。锣、铜钟、钹跟着打鼓者的鼓板(节奏),节奏时紧时慢、有板有眼,动人心弦。大溪鼓板与别处有些不同,有“长锣”、“太平天”、“转花心”、“双转花”、“舞狮鼓”等。列队行进时的鼓板是打三下或五下,再敲一下鼓边,脚步踩着鼓点,整齐有力。

芷溪游花灯

时间:正月初一至十二

地点:连城庙前芷溪村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客家元宵节庆子项目,传承多年的“纸包火”的奇迹,只在春节期间绽放;它们通透澄莹、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但每年的规模却大小不一;这就是连城庙前镇芷溪村独特民俗“芷溪花灯”。这是原生态的璀璨,是一项能让人记得住乡愁的民俗活动。

红龙缠柱

时间:正月初一至初九

地点:连城庙前芷溪村

庙前红龙缠柱,历史悠久,至今近多年历史。红龙缠柱是用武术“六九拳”为龙头的舞步,用武术棍棒的“四勾拨”为龙珠的舞步,两拳对打,刚柔相济,形成整套的珠逗龙、龙抢球、戏珠、藏珠、抢珠、缠柱等优美舞姿,为群众喜闻乐见。每年正月初一至初七日期间活动,初九日是庙前的庙会,晚上再活动一次,即待来年。

坎市打新婚

时间:农历正月十一

地点:永定区坎市镇

坎市镇有万丁之称的卢姓人每年正月十一祭上祖林婆太时都要举行“打新婚”活动。“打新婚”活动的第一个节目是“新婚祭”。族中的长辈扮成的“酒醉公”双手擎起一根纸做的红滚筒(俗称“面棰”),上面写着“优生贵子”四个字,对着新郎官,从左肩到右肩上下不停地“打”起来,一边“打”,一边念念有词:“早(左)生贵子,又(右)生贵子”,众多年轻后生你推我闪,争相被“打”,把活动推向高潮,场面热闹非凡。

闹春田

时间:正月十二和十四

地点:长汀县童坊镇举林村和举河村

“闹春田”是福建省长汀县童坊镇举河村、举林村特有的传统习俗,村民们依姓氏,分场次把关公塑像抬至宗祠前及沿路接受群众的祭拜,而后由一帮青壮男子抬至泥田里奔跑、打转、嬉闹,玩的泥飞水溅,“闹春田”的寓意是通过这番“闹”来祈求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以此增进相互间的感情交流,和谐合作,并告诉人们:春天来了,要开始新的一年的创业和劳作了!

彭坊刻纸龙灯

时间:正月十三至十五

地点:长汀县童坊镇彭坊村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福建长汀彭坊刻纸龙灯每年正月十三、十四都在长汀彭坊璀璨登场!它采用扎、刻、裱、粘相结合的制作工艺,极具特色。板凳龙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构成,表面采用“刻纸“的工艺,村民在色纸上雕凿出各种图案,装裱在灯笼的方孔、长孔、三角孔上,最后将灯笼固定在长条木板上,即形成一截龙身。龙头龙尾从彭氏宗祠一抬出,各家各户就把自家做的龙灯连接成三条长龙,在全村巡游几圈后集中在村中心舞,近一个小时,伴随着鞭炮焰火齐鸣,活动推向高潮。活动中还结合省级非遗项目伏虎禅师信俗巡游和省级非遗项目九连环活动一起,文化氛围浓厚。

林坊游大龙

时间:正月十三至十五

地点:连城县林坊乡

连城县林坊林氏家族游大龙习俗,始于明朝初年,传承至今已有多年历史。林坊大龙别具一格,彰显特色。整条龙的组成代表九种动物特征:“牛头、驴嘴、虎鼻、鹰爪、鹿角、猫耳、暇眼、蛇身、金鱼尾”。龙头扎制成长一丈二尺(4.9米)象征“四季平安”高八尺(2.7米)表示,“八仙过海”龙尾高2.3米,长4米出游时,八个青壮年轮换抬,龙身五彩缤纷,灯火闪烁,龙腰身长4米,龙身两头标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表达人们渴望团结安定,五谷丰登,百业兴旺的夙愿。竖着色彩鲜艳、光彩夺目的莲花盏,挂着五颜六色的绣球或多姿多彩的蝴蝶;龙尾似鱼尾,两个青壮年轮换抬游。大龙全长多时多节0多米,真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也。

西陂龙灯会

时间:正月十五至十七

地点:永定区高陂镇西陂村

永定区高陂镇西陂村每年举行元宵节闹龙灯活动,该村人口多人,每年正月十五至十七该村共有10几条长龙连续三天在村内巡游,尤以正月十七全村龙灯在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西陂天后宫前聚会,鞭炮齐鸣、锣鼓喧天,群龙共舞,热闹非凡。

下洋迎花灯

时间:正月十五

地点:永定区下洋镇中川村

永定下洋中川,福建著名的侨乡,自古人杰地灵,正月十五素有闹花灯之传统,花灯制作全靠手工,一般分鼓型、莲花型。"迎灯"路线是:从各祖楼出发,汇集到村中心"和好坊",再至水口坝、岗子下、南片角,最后集结在胡氏家庙广场上。"迎灯"又可细分为出灯、顿灯、走灯、灯祭、闹灯、回灯等环节。在客家话中"迎灯"与"迎丁"谐音,含有期望人丁兴旺的意思,所以中川人对迎花灯情有独钟。每年元宵节迎的花灯多达20多架。

南阳花灯

时间:正月十五

地点:上杭县南阳镇

南阳南坑、射山村花灯闹元宵,据说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村民自发制作花灯,一个板凳一红一白两盏灯,板凳前后有洞,用绳和其他人的花灯相连,中间立一棍子,作扛手。夜幕降临,有一家一户两盏灯,也有几家几户几盏灯相连,陆续从家里出发,到公王庙向公王报道鞠三躬后到集合点与前面到的花灯相连,等所有灯到齐后就开始敲锣打鼓出发游村。

花灯每到一处,附近的村民就开始烧火堆、放鞭炮烟花迎接。围墙上、屋顶上都是看热闹的人们,还有些有体力的年轻人一路跑着、追着随着花灯游走着,烟花把夜晚的天空照亮,犹如白天一般,鞭炮声,烟花声,尖叫声,欢呼声。。。此起彼伏,声声入耳!

抚市“出魁”走古事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至十六

地点:永定区抚市镇集镇及周边

抚市“古事”是指元宵节前后抚市集市及其周围“八坊”居民迎花灯和化装踩街的民俗活动。这种民俗活动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从不间断。抚市“古事”常见的内容有:魁星点斗、孝友无双、和合仙、夫妻观灯、瞎子闹灯、桃园三结义、五虎将、四进士、六国拜相、梁哥、士农工商四民乐业、渔樵耕读、带子转门、赵颜求寿、七仙女下凡、八仙过海、嫦娥仙子、春秋架、船板灯等传统文化浓厚且真人装扮的“古事”。绵延几公里,场面相当壮观。正月十五白天、晚上分别为赖姓、苏姓、姜姓出古事,正月十六晚上为黄姓出古事,集中在集镇所在地巡游。

永福“坐刀轿”

时间:农历正月十三

地点:漳平市永福镇陈村村

每年正月十三漳平永福陈村都举办关帝文化节,独具特色的“坐刀轿”民俗活动随着上演。关帝出巡,是庙会的高潮。据说,只有当被关帝附身的神汉坐上刀轿可以“利刃不入”。十把刀,分别置于屁股、双脚和手的部位,脚和手只是轻轻地放在刀刃上,他光着脚踩着三把磨得锋利的刀,坐在用普通符纸包着的刀尖上,手持宝剑,绕村巡游一个多小时,向四周撒米粒,驱除邪气,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活动吸引了四方宾朋,免费的午餐都要架起十几口大锅,几十个大厨共同完成。

长汀四都“打石佛”

时间:农历正月十四

地点:长汀县四都镇渔溪村

长汀县四都乡渔溪村,有一项鲜为人知的元宵节狂欢民俗,那就是“打石佛”,俗称“打菩萨”。活动意义就是祈愿风调雨顺,合境平安,五谷丰登。经过这个活动,让年轻人增加感情,大家又更有凝聚力在一起。“打石佛”的民俗,在渔溪村已经世代相传数百年。“打”石佛公,其实是“拦”。人们通过“打石佛”来表达人们对“石佛公”的热情邀请和诚挚挽留之意,据传争抢得越激烈,来年收成越好,久而久之这一习俗就流传下来。

竹贯花灯

时间:正月十四至十六

地点:新罗区万安镇竹贯村

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该村每家每户都会在门前挂上代表着吉祥喜庆的元宵灯笼,并在保存完好的宋代积灵宫、元代温氏家庙、明代观音庙、清初关帝庙、双合桥、节孝坊、温兆凤故居等遗址一一点上元宵灯笼,伴着麒麟狮象灯全境巡游等,再点起熊熊的篝火,热闹非凡。

下江“拔龙”闹元宵

时间:正月十三至十五

地点:连城县北团镇下江村

每年的正月十三至十五,连城县北团镇下江村都要举行拔龙活动闹元宵,村民们用这一传统的民俗活动来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拔龙”活动在下江村已有多年的历史。夜幕降临,随着三声铳响,紧张又刺激的拔龙活动开始了。下江村的“板凳龙”共有60多节,全长多米。下江的“拔龙”不像别的游龙和舞龙悠然起舞,而是时进时退,时跑时停,前拖后拉,在拔和挤的过程中,龙灯有的虽然被挤破或烧坏,但人们还是喜笑颜开,拔者、观者都以此为乐,展现了客家人和睦团结、积极向上的精神。

新泉“烧炮”

时间:正月十四、十五

地点:连城县新泉镇

新泉镇的村民来说是个大喜的日子,因为要”烧炮"闹元宵,祈福望平安。如今树新风,村民对烧炮习俗虽然热情不减,但大多已将鞭炮成盘绕堆燃放,改为简易式的地上盘炮,很难看到悬挂起来的“三角旗状的鞭炮团”式的门板烧炮。

姑田游大龙

时间:正月十五、十六

地点:连城县姑田镇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元宵节庆子项目,姑田乡村大龙翔游,看客云集。二百多节、千米长的大龙,蜿蜒于乡间村野;游龙队伍浩浩荡荡达数里之长,热闹非常;所到之处,家家门前燃松明、点香烛、摆果茶、放爆竹,迎接“龙游大地,喜到人间”。姑田游大龙是姑田镇传统民俗文艺活动,每年的正月十五在姑田进行。姑田游大龙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下堡村之邓屋,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以其形体之大,绵延之长,工艺之美,参加人数之多,程序步骤之繁,行游时间之久,堪称天下第一,曾荣获吉尼斯记录,并到台湾巡游。

上元建醮灯会

时间:正月十五(上元节)

地点:新罗区雁石镇苏邦村

苏邦上元建醮灯会,可上溯到明万历年间,已延续了多年的历史。上元建醮活动,是由许多活动项目组成。一是醮坛法事,醮坛仪式在三清坛、闾山衙、梯场等处进行。二是绕境游灯:每年正月十五日晚参加游灯,每户出一个男丁,各背包袱雨具、手执(纸旗)、灯笼、组成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在东臬、西垣、北辰村外围巡游一周,行程约六公里。(游灯)的实际意义就是(游丁),据说这种(游丁)的形式是给祖先看族中人丁兴旺的情形。三是副台戏剧:届时,在醮仪举行的同时,除本地武艺金狮队外,也请戏班或傀儡班来演戏,其目的为酬谢神,但也具有娱乐人因素。在建醮期间天天有大、小戏,深受民众的欢迎。四是电影队;在醮期间据观众需求,还每晚放电影一至二场。

双洋“舞炮龙”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地点:漳平市双洋镇

双洋人舞的龙,现在人称“炮龙”,是勇敢者的游戏。舞龙活动开始时,鞭炮在龙身上爆炸,龙在硝烟弥漫中飞舞,十分壮观。舞龙经过的街道,人生鼎沸,喜庆气氛十分浓郁。据说,龙身被炸得越烂越吉利,意为图个彩头,祈祷一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

濯田百壶宴

时间:农历二月初二

地点:长汀县濯田镇升平村

长汀濯田镇升平村农民以民间最古朴的方式举办二月初二保苗节民俗活动暨抬游“五谷大神”和“三太祖师”的农耕民俗活动——“保苗祭”。因祭祀现场有数十张供桌一字排开像一条宴席长龙、供桌上有盛满客家娘酒的成百上千把各式锡酒壶而又名“百壶宴”。升平村周边的十多个村的村民参与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今年好收成。

璧洲游龙灯

时间:农历二月初二

地点:连城县莒溪镇璧洲村

璧洲村自南宋开基迄今余年历史,村民在生产劳作之余,为了庆祝传统节日、祭拜祖先,每逢节日制作灯笼的传统沿续至今。每年二月二“龙抬头”之时,更是会举行长达两天的游龙灯、船灯活动。

北团游大粽

时间:二月十三至十五

地点:连城县北团镇上江村

每年游大粽期间,村民们个个兴高采烈,挨家挨户亲朋满座,村里到处花团锦簇,时时鼓瑟吹笙,游大粽的热闹场面为北团一大盛况。北团游大粽这一传统民俗活动,其目的和出发点是为了保平安、促生产,促进亲朋好友联络感情和亲情,历久不衰,成为客家民俗活动中的一朵奇葩。跳旱船、举鱼灯、学傩舞。

(图片摄影:张永辉、沈文生、张玉宝、杨国荣、胡剑文、林密等)

综合编辑:文旅龙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ruitoys.com/jrly/1273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