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元宵节_上元节_元宵 >> 节日礼仪 >> 元宵节,说说灯谜的断气与书法的气断
灯谜中有“断气”之说, 或称“断气谜”,亦有人称作“断句谜”、“断意谜”。“这是一个有争议的谜学问题。这个概念是当代温州谜家柯国臻同志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对于半拆字、半会意手法制成的谜,往往‘扣滞板,谜气断,无谜味’,是灯谜创作中的不正之风,因而必须杜绝。但谜界中也有一部分人认为,断气谜并未违反成谜条件,把它说成没有任何价值,大可不必。”
断气谜采用拆字、会意等多种技巧,结论特征是全谜整体支解,文截意断。“神气不继”之说与其特征相仿。
首先,此类扣合本无悖谜法。一谜数法并用方式很多,陆滋源老先生称为“混合体”。
例:萍前荷叶起鸳鸯(演员)苗乙乙。仅对拆字+会意加以限制,这有点一厢情愿,这对其他法门搭配的界定带来问题。对上世纪的百佳谜,虽多人表示过质疑,但其中82则非字谜断气谜占6席,多少说明它存在且被认可的程度。有论字谜非属断气,下文详述。
其次,其中一种手法扣合在底(非字谜)是以某字字根出现的,例:青梅竹马两无心(常用词)憧憬,这可理解为整体是拆字,但完全符合“断气”的表述,特别是化徐妃格谜易染此症,无格胜有格与断气孰轻孰重呢?
第三,存在表现手法符合,而特征却不明显的断气谜。例:竹西佳处(歌名)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应该说底意还是比较顺畅,但这属于“断句”而“神气继”,说明表现手法不一定能导致其结论特征。“气”应该主要是针对会意谜提出的,而拆字谜却无“气”可言,“混合体”的谜谈“气”当然就断多继少了。用形、音混合扣合之作很难讲今后实践中会出现,所以立论除现实性外,还要有预见性。
说到“气”,就不得不说说中国书法了。书法中,常常讲“行气”。
那么具体讲什么是行气呢?
启功先生说:“不好说清楚”。也有人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怎么办呢?还是找书论家找答案吧!启功先生曾说:“行气就是在书法作品中字与字的连接状态。行与行的行气叫横行气。字与字叫纵行气。”
清冯武论笔法十门第九门曰:“通气门”亦曰“通水”,凡点划会通其气使血脉相通。
显然,在一幅书法作品中,行与行、字与字不是独立存在的,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是由一个字一个词的个体组成的,康有为曾说: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逸,可谓美矣!可见书法与人一样,同样是鲜活的有机体,字里行间应表现出丰盈的筋骨血肉。表现出气韵的通畅,给观者以遐想和共鸣。这就是书法行气的微妙之处。
行气体现在行与行,字与字的连接上,明连靠游丝,暗连靠笔意,即笔断意连。
游丝本是上字的末笔与下字的起笔在过渡时依据提按程度形成的粗细笔道。笔意是收笔的走势,虽断而连。上下行的连亦同样道理,一是末字与首字连带,二是行势的照应,如果上一行笔势收敛,下一行就有所放纵,或轻重有别,浓淡有序,彼此照应,通篇和谐。
行气的圆满靠功力,靠熟练,靠自然,启功先生说:眼熟则记忆真,每笔起上轨道准确,如走熟路。熟能生巧,放到一字一行一篇均可一气呵成,浑然一体,决不是看一字写一字,个个独立互不相关的。
行气更是一种精神,是书家长期养成的一股正气一种思想境界,书写时高度集中,不知有我。清代梁同书说:写字要有气,气从熟中来,有气则有势,势在字行间。
最后,值此元宵佳节之际,恭祝各位书友节日快乐,合家团圆!
?书法指南招贤纳士
职位:文案编辑(书法类)
岗位职责:
1.负责治愈白癜风需要多少钱白癜风土方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ruitoys.com/jrly/7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