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元宵节_上元节_元宵 >> 节日起源 >> 这才是温岭人的元宵节,这些习俗你都知道吗
今日元宵佳节,
小编这里首先祝大家:
元宵快乐元宵节,亦称为上元节、小正月、元夕、小年或灯节,为正月十五。元宵节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象征著春天的到来。元宵习俗各地不尽相同,在温岭,人们一般是这么庆祝元宵的:
点间间亮
《温岭县续志稿》称“点间间红”,称“晚上每个房间,均烧红烛,无间无红。”《台州文化概论》称:“台州各地以十四夜为重。沿街张灯。龙灯、舞狮等出巡。男女上街观灯。每间室内都在地上点亮红烛,称‘间间亮’,橘区还在每座橘园点灯,在水上放橘灯(以橘壳盛芯油、灯草制成),其意均在形成热闹气氛,以兆国泰民安、年年丰收。”
点“间间亮”这一风俗,黄岩、温岭、玉环等地均盛行。”
至今,温岭民间也多在元宵期间点“间间亮”,不过,有些人改红烛为电灯了,在元宵夜将各个房间的电灯亮起来,当然少了那种间间高烧红烛的诗意。
这一风俗,据民间传说是明代戚继光搜剿残散的倭寇,百姓点灯照明相助而形成。
打老鼠眼
打老鼠眼据说是台州、温州一带特有的元宵风俗,自然温岭也有或曾有这风俗。不过,我没有亲见。当地相传是夜在屋内用黑豆打老鼠眼,可以消灭鼠灾。届时,一人站在屋梁下,手拿七粒黑豆一粒粒向梁上抛,若黑豆自西梁上去,从东梁掉下,则打鼠有效。抛豆人边抛边念:‘西梁上,东梁落,打得老鼠光铎铎。’意即将老鼠斩草除根。”
”
送坟灯
元宵节,台州、温州两地都有送坟灯的习俗,《台州文化概论》一书中记载:“温岭、玉环靠近永嘉、乐清的一些地方,元宵夜还有去祖坟上悬纸灯的习俗,称‘送坟灯’。”这一风俗至今盛行于温岭。
吃糊糟羹吃元宵
吃糊糟羹、吃元宵(汤圆)也是台州元宵节的风俗之一。所谓糊糟羹,有咸羹、甜羹之别,咸羹即以芥菜叶、冬笋、猪肉、豆腐干、油泡、黄豆、香菇、木耳、淡菜(或蛏干)等,和山粉(即番薯淀粉)或米粉,调煮成糊。如用莲子、板栗、桂圆肉、枣干肉、桂花、葡萄干、金桔饼、芝麻、花生等加山粉、藕粉,即可制成甜羹。
打生、摇竹娘
《温岭县续志稿》载:“妇人婚久不育,是夜被亲族拥立于果树下,一人用棒打树,问伊生不生,妇人回答:生。此为乡俗催生之法,虽近于迷信,但应验者亦多有,故各乡村行之者不鲜。(今则无之)”《温岭县续志稿》于年印行,这时候编者就说这风俗“今则无之”了。
另有摇竹娘一俗,传于元宵节这天,儿童入竹林摇竹枝,边摇边念:“摇竹娘,你也长,我也长,旧年是你长,今年让我长,下年你我一样长。”这个摇竹娘,笔者少时似亦亲历过。不知现在还有人在试吗?
彩扎鳌山
彩扎鳌山是元宵灯会里的重头戏。
在元宵节这一天,人们把数以百计、千计的彩灯堆叠,捆扎成山形,状若巨鳌,这就是所谓的“鳌山”。有的“鳌山”则全用竹扎纸糊,长约4米、高3米、厚度为2米,“山”上有路,有马车轿子,“山”下有桥,有船只。
“鳌山”象征着“独占鳌头”,期盼新的一年有好运降临。
扛台阁
“扛台阁”作为石塘镇一带传统习俗,是温岭渔区元宵文艺活动中的重要内容,流传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
这一活动有时可以延至正月二十几甚至是二月初。所谓“扛台阁”,就是将一张方桌、一张长桌拼在一起,反过来桌脚朝天,用各种彩纸、彩布、彩花扎成彩架,成为一个漂亮的小戏台,上面挂着雪亮的汽灯和相应的戏剧场景,里面坐着几名五六岁、七八岁长相俊俏的小孩子,化妆成诸如《楼台会》、《霸王别姬》、《三打白骨精》、《哪吒闹海》等戏剧造型,由十几个年轻力壮、热心群众性文娱活动的渔民抬着,紧跟着锣鼓和火,随着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走街串巷,遍游各村。
热情好客的渔区人民,还会以观赏台阁的名义,邀请一些远地村庄的亲属来家做客。
(文章选自黄晓慧《点间间亮打老鼠眼吃糊糟羹……你知道温岭这些元宵习俗吗?》,原文有所增删。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感谢!)
来源:温岭旅游
推广、宣传、合作请联系:
平台-
↙使劲戳这里,查看往期所有推送内容
白癜风是否传染用什么药白癜风医院南京哪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