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元宵节_上元节_元宵 >> 节日内容 >> 独家丨农信社农商行为什么是和百姓最亲
导读
我在农村长大,毕业后又成为了一名农村金融行业的记者。通过生活中长期的业务往来以及工作中的数十次采访经历,我对于广大农信机构算是拥有比较切身、全面的观察和体会。幼时与农村信用社建立的情感,为我从事农村金融记者工作奠定了基础。我从心底深知,我所从事的工作,对于我个人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工作本身。
数十次的实地采访经历告诉我,农信机构是和老百姓的心贴得最近的金融机构。对于“服务”这个核心,农信机构绝对不输任何一家大行。从宏观角度来看,只有农信机构是实实在在地把网点开到乡镇中、把机具装到村庄里、把服务送到老百姓炕头上。农信机构工作者的脚底板沾了更多的泥土,每一块泥土里都蕴藏着体贴入微的深情。
作者丨中华合作时报记者吕国旺
我在农村长大,毕业后又成为了一名农村金融行业的记者。通过生活中长期的业务往来以及工作中的数十次采访经历,我对于广大农信机构算是拥有比较切身、全面的观察和体会。如今我参加工作已经两年有余,对此,我想借这篇小文,聊一聊我对于农信机构的见闻和思考。
我小的时候,经常跟着大姨去我们当地乡镇的信用社存钱取钱。大姨家和我们家在同一个村子,她不识字,去城里的大行又犯愁,所以她最信赖设在乡镇里的信用社。我记得那会儿我才跟信用社的柜台差不多高,好奇地往柜台里张望的时候还要踮起脚尖。
时光飞逝,前阵子我回老家时看到镇上的信用社已经翻修过了,名字也从信用社变成了农商行,信用社门口的交通工具也从自行车、人力三轮变成了电动车、电三轮乃至轿车。但是,老百姓还是习惯把农商行称作信用社,而且直到现在,我大姨存钱取钱依然最信赖信用社。
幼时与农村信用社建立的情感,为我从事农村金融记者工作奠定了基础。我从心底深知,我所从事的工作,对于我个人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工作本身。
↑年2月8日,农历元宵节。这一天记者吕国旺在其老家所在的河北黄骅农商银行旧城支行,就疫情期间基层农信网点保障金融供给与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实地采访,图为吕国旺与支行行长赵国利合影。
1
逆境中与大行一较高下
参加工作后,我去过全国多地的农信机构采访,渐渐发现大姨其实是农信机构非常有代表性的客户。广大农民尤其是中老年人往往行动不便、文化程度较低,手里有点闲钱想存到银行的时候,信用社就自然成为了他们的首选。从农信机构的角度来看,全心全意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也是长期以来广大农信机构的初心所在。
但是多数老百姓可能并不了解的是,虽然同属银行,但是农信机构和工农中建交邮等国有大行其实在体制机制上有着相当大的区别,这些区别也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农信机构之于其它大行的优势和劣势。
论优势,农信机构基层网点多、决策链短、资产规模最大、员工数量最多,所以农信机构历来是和老百姓,尤其是农民最亲近的银行。以前,对于多数乡镇里的金融服务供给来说,农信机构往往“一家独大”,农民要想选择其他银行那就得进城了。所以,早年间农信机构为满足广大农民的金融需求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年来,各大银行纷纷入局农村市场,与农信机构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但是依靠多年来矢志不渝地为农民服务并与农民长期建立起的感情,农信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依然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
另外,在服务县域经济方面,城乡贷款的客群以小微民营企业为主,这类企业与大的经济实体相比往往抗风险能力更弱,资金需求更急。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他们的资金需求尤为迫切,这个时候农信机构决策快、放款快的优势就充分地发挥了出来,并为广大小微民营企业复工复产,保障国家经济实现正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当然,农信机构也存在一些短板。首先,县级、地市级农信机构作为独立法人,不像多数大行的网点与总行之间有着很强的依附和从属关系。所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崛起,银行柜面业务逐步向线上转移,各大行的技术实力飞速迭代、百花争艳,但是农信机构的技术升级过程就相对缓慢一些。另外,农信系统基础设施投资巨大,而且人员多、成本高、业务风险大,存贷款利率水平也并不占优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农信机构的经营增加了压力。好在近年来,各省农信机构股份制改革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各省级联社也纷纷根据当地情况谋求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这一系列的大动作,都展现出了农信机构保优势、补劣势,与各大行一较高下的决心。
↑年6月21日,记者吕国旺参加了由河北省联社主办的“新中国70年·河北农信行”媒体集体采访活动。图为吕国旺在河北唐山贫困户家中,了解当唐山农商银行所做的扶贫工作。
2
困苦中与百姓鱼水情深
提到银行员工,老百姓大多最先想到的是“体面、轻松、工作环境好”。坦白说,入行前我也是这么认为的,直到我成为了一名农村金融行业的观察者,我才发现银行员工特别是农信机构的员工,其实也很辛苦。农信机构历来被称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而我通过多次的实地采访后感觉到,这个“主力军”的称号真不是往农信人脸上贴金,而是广大农信机构平凡工作的高度凝练。
在我的采访经历中,接触过许多偏远地区农信机构的工作者,虽然他们的工作条件非常清苦,但是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前年冬天,我去内蒙古乌拉特中旗联社桑根达来信用社采访,这家信用社所在的巴音乌兰苏木(内蒙的“苏木”相当于乡镇)土地面积多达平方公里——比整个上海市的面积还要大,但是常住居民却只有户左右。巴音乌兰苏木地广人稀,常年寒冷、多风,基础设施也十分匮乏,桑根达来信用社方圆25公里内只有一家小超市,方圆70公里内只有一家加油站——这家信用社就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默默地为当地的农牧民服务。
在桑根达来信用社,40多岁的蒙古族主任朝格图长得文质彬彬,讲话温声细语,多年来,他为当地的农牧民做了很多的事情。从用个人财产为病患客户垫付医药费,到连夜驱车为因遗落银行卡而被困在外地市场的养殖户紧急办理贷款,再到日常的长途跋涉走访调研,热心肠的朝大哥与当地的农牧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采访期间,我跟随朝大哥去了几户他服务的牧民家。时值隆冬,茫茫草原上寒风刺骨,牧民给我们端上来热气腾腾的奶茶。在朝大哥与牧民交谈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和朝大哥都特别熟络,那个亲切的眼神真的就像是见到了自己的亲人一样。
↑年12月2日,记者吕国旺在内蒙古乌拉特中旗联社桑根达来信用社采访。图为吕国旺与信用社主任朝格图在当地的牧民家中与牧民交谈。
一年后,我推荐朝大哥参加了由我们中华合作时报社主办的“第十届中国农村金融品牌价值榜”。经过严格评选,朝大哥荣膺“最美乡村信贷员”称号,并参加了颁奖典礼,当时我还在颁奖现场和朝大哥合了影。作为一名年轻记者,这件事情让我感觉特别开心和自豪,我觉得能通过自己的工作发现更多的典型行社、模范工作者,让他们被公众知晓并获得应得的荣誉,既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光荣。
↑年9月5日,记者吕国旺采访过的内蒙古乌拉特中旗联社桑根达来信用社主任朝格图,在由中华合作时报社主办的“第十届中国农村金融品牌价值榜”评选中荣获“最美乡村信贷员”称号。图为朝格图(右五)在颁奖现场。
前年10月,我去四川凉山农商银行采访。凉山州曾是国家划定的深度贫困的“三州三区”之一,可谓是我国“贫中之贫”的地区。在凉山采访期间,我去了昭觉县火普村,此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就曾专门来到这个村子调研慰问,这里也是艰苦程度堪比“悬崖村”的一个高海拔村子。凉山农商银行的工作人员带着我从凉山州西昌市出发,沿着一圈又一圈的盘山公路驱车近两个小时才到达火普村,平原上长大的我在到达之前就已经开始出现明显的高原反应。
火普村被群山环抱,由村子通向外界唯一的一条柏油路特别特别窄,几乎只能容得下一辆轿车通过,对向如果有车辆驶来,连错车都很困难。因为交通不便,村里的老百姓尤其是中老年人想要办理金融业务就变得很困难。于是,凉山农商银行斥资把便民金融服务站直接建到了村子里,村民们在这里就可以存钱、取钱、查账,从而省了很多麻烦。
年10月31日,记者吕国旺在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火普村,就凉山农商银行所做的扶贫工作进行采访。图为吕国旺与火普村彝族大妈合影。
像上面这样的工作,在广大农村金融机构的工作表当中不胜枚举。毫不夸张地说,农信机构是和老百姓的心贴得最近的金融机构。相对于许多大行,农信机构发展中固然有一些相对落后的地方,但是如果说到“服务”这个核心,农信机构绝对不输任何一家大行。从宏观角度来看,国有大行虽然更显“高级”,但只有农信机构是实实在在地把网点开到乡镇中、把机具装到村庄里、把服务送到老百姓炕头上。农信机构工作者的脚底板沾了更多的泥土,每一块泥土里都蕴藏着体贴入微的深情。
3
机遇中与时代并肩偕行
悠悠华夏,山河锦绣。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上,时时刻刻都在上演一个又一个我们看到或看不到的动人故事。无论是齐心协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还是日常的生产生活,无数动人故事的背后,是各行各业数以万计的平凡工作者默默的耕耘和付出。而我有幸能从农信机构的角度来见证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也见证了广大农信机构因地制宜,举全系统之力创造出的一次又一次的进步。
放眼全国农信机构,有的扶贫工作做得好,有的党建工作做得好,有的在产品创新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有的在业务管理上有自己的巧思。而我的工作,就是充当了“红娘”的角色,为全国各地的农信机构牵线搭桥,方便他们相互学习先进经验,取彼之长,补己之短,从而实现全系统的共同进步,为农村金融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我们中华合作时报社主办的“中国农金商学院深度探访活动”也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而创办,时至今日,我们已经走过了全国各地的近30家标杆行社,为上万的农信机构从业者提供了相互学习交流的智库平台。
如今,我们国家的脱贫攻坚战已经圆满收官,十四亿中华儿女经受住疫情的考验,共同迎来了“十四五”新发展时期,乡村振兴工作也被摆在了事关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位置上。在这个特殊的历史际遇里,专注于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的广大农信机构,身上担负了更加繁重的历史责任,也正因如此,86万农信机构工作者更加干劲十足。
↑图为年8月27日,记者吕国旺与单位同事们在人民日报社观摩学习。
我自己有一个小本子,里面收藏了我每次出差时的每一张交通票据。本子里每新放进去一张票,我的心底就会多一分成就感。我清晰地记得,每一张票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是可以让我个人终身受用的财富,也是我为中国农信系统所做的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在参加工作的第三个年头开始之际,我看到前方的道路更加宽敞,我也将会一直在路上。
作者介绍↑点击上图查看吕国旺代表作品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1、朝花夕拾|一个关于存钱的故事,一个中国老农民的农信情结
2、重磅丨取消银行高管任职资格考试!银保监会:监管机构应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改革
3、重磅丨推动高风险村镇银行改革重组!银保监会:支持主发起行协助村镇银行处置不良贷款
4、重磅丨县域农合机构房地产贷款占比最高17.5%!央行、银保监会:建立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
5、重磅丨稳步推进农信社改革!央行、银保监会:推动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化解风险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农村金融
主编/刘小萃新媒体总监/李博编制/吕国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